涉笔成趣

妻的买菜经

金时锋

(穿了一辈子制服)

妻干什么事都喜欢拉上我,哪怕早晚散步走路,两口子双进双出让人羡慕。唯独一件事除外:买菜。

我买菜是直奔主题,想吃什么买什么,吃多少买多少,买了就走。浪费这时间,不如回家多看几页书。妻则不然,买菜和进百货商场买衣服没有两样,先要巡视一遍,再来确定下手。

我烦她的是和小贩讲价的过程,一边讲价,一边漫不经心地把外面的菜叶子剥开丢掉,实际上人家剥得够干净了,这一二片叶子也占不了多少重量,习惯总是难以改掉。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走得远远的,免得卖家认为我和她是一伙。

有一点得承认,她买的菜就是比我买的好。她常说,她花一百元就是一百元,我花一百元最多值八十元。咱不行认账,谁行谁买。买菜的人清楚买回的菜怎么搭配,炒菜基本是妻的事,电饭煲煮饭由我承包。

看多了知道,妻买菜没啥新套路,无非就是三招数,看似简单,却屡屡见效。

一是欲擒故纵。对于看好要买的东西,妻从来不露声色,有时还会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情。她常说一旦暴露要买的意图,砍价的幅度很小了。经过摊位时,摊主总问你要买什么?妻会随口问个价,摊主报价后,妻似乎做过市场调查一样地说,前面哪摊才什么价,你卖贵了。摊主最多说句东西不一样,妻会说比你的还好。在这种问答中,摊主的自信心下来了,价格也随之下来。

这种办法也有碰钉子的时候,有人不吃这一套。我就见过一次,当妻说比门口哪摊卖得贵时,那人回了一句:你去便宜那里买去。他知道你的套路,这一下把砍价的路也堵死了,本来看好要买的东西只得放弃,悻悻离去。

二是专挑毛病。就像古董商人拿着放大镜,哪怕完美的东西都能找出点毛病。不是说这菜老了就是说没成熟差几天;不是说品相不好就是说品种不对,外路种不如本地种;不是说有虫眼就是说浸过水,买来放不了,嫌东嫌西的目的一个:便宜点啥毛病没有。

三是套近乎。妻人缘好嘴巴甜,她对菜贩绝不会用“喂”“嗨”之类招呼,都是有名有姓的,用“大叔、大爷”,“娘姨老姊妹”来称呼,让人觉得很亲切。小区里的一号楼住的是拆迁户,不少人仍然保持着卖菜的习惯。妻和好几个“卖菜娘姨”都有微信联系,平常走路遇到“娘姨”叫个不断,似乎真的是姊妹。我说现在专门有种生意叫“杀熟”,妻不信,她说,人是最讲感情的,骗熟人良心会受到谴责。价格多少不用讲,买到的菜绝对是最好的。

妻在年轻时把东西从甲地贩到乙地,赚点差价,那时叫投机倒把。她知道小贩的心理都是在开始时把价格定得高咬得紧,就像姑娘找对象,开始的条件高不可攀,慢慢挑成“剩女”了,条件也会随之下降。妻一般不会赶早去市场买刚开张的,刚开张选择余地大,东西是好,价格太高没必要。她认为小贩的番茄、土豆、茄子、黄瓜、豆角、青菜、苹果、橘子等等,都产自同一棵树,采自同一块地,只是品相有好差,大小有区别,吃起来都是一样的味道,赶早买和晚点买,价格差一截。

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家里招待客人,妻买海鲜一定是赶早买刚开张的。海鲜海鲜,讲究的是鲜,吃海鲜的第一境界是清蒸吃本味,当地人嘴刁,鲜不鲜一吃就知道。买不到新鲜的才适合油炸或红烧,招待人的规格降了一个档次。这里的家庭主妇都是买海鲜的高手,看鱼眼和鱼鳃能分辨出鱼的出水时间,去晚了就买不到鲜的鱼、肥的蟹。

平常家里吃的海鲜,妻是不会“赶早市”去买的,还是那句话,好是好,就是太贵。小区紧挨着菜市场,妻每天早锻炼以后都会习惯性地巡视一遍,看“落眼”的东西带点回来。为了卖好价钱,鱼贩把虾养在大盆里,盆里放个输氧管子“嘟嘟”冒泡,以延长虾的寿命。死虾挑出来单卖,价格掉一半。

妻看准机会,经常买这种刚从盆里捞出来的虾,我说何必呢,她说,买活虾只是你自己心里感觉好,活虾装到塑料袋提回家,多数变成死虾了。死虾和活虾的区别是煮熟后虾头部位黑的,妻把买来的虾马上放锅里焯水,熟后虾头还是红的,也许是刚死的缘故。她曾有意试探我分辨,真吃不出有多大区别。

妻买菜很有主见,绝不会听商贩忽悠。她有自己的标准:土豆要黄皮的,番薯要红心的,茭白要粗壮的,茄子要细长的,番茄要粉色的,菜花要绿秆的,猪肝要黄色的,秋葵要泛白的,丝瓜要带棱的,南瓜要头小尾大的……她认为买五花肉最好是靠前腿和后臀尖上那一块,肥瘦搭配完美,色泽粉红。专门割这一块肉贩不干,妻也不急,在周围转着,眼睛盯着,合适了来一刀。

去年我们去临海紫阳街玩,妻买了杆带钩的老木秤,当时我认为只是怀念收藏,没想到能派上用场。买来的菜有时称一称,我说真小气,本来没几个钱,难道去补缺斤两?她说不是的,主要测试诚实度,诚实的人下次可以交往,不诚实的人下次不干了。有次妻买根春笋八斤二两,小贩说算八斤,她很高兴,直夸小贩大方,十多元一斤的东西,一两就是一元多呢。回家一称还缺三两,气不过去理论,那人自知理亏要补钱。妻说,补钱没必要,我只告诉你一句:做生意要诚实,价格明讲,斤两不少。小区不远处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局,我说你可以到那里去上班。

妻买菜时随身会带点零钱,开始我不理解:现在是手机走天下,别说卖菜,乞讨的都有二维码。今年清明上坟,有个乞讨的来坟前说好话,没说两句就伸手要钱,我说现在谁带钱呀,他立马把胸前的牌子翻过来,不刷钱行吗?

妻带零钱自有道理。小区门口蹬三轮挑担子来卖菜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老观念,对微信支付宝刷钱不太适应,刷过了还反复核实,生怕东西拿走了,钱没有进来。只有收到现金,心里踏实。老人还有个小心思,刷来的钱都是儿子媳妇掌管,收来的钱多少能留点零花用。

妻了解老人的心思,只要老人有需要,都是现金支付。有时现金找不开或忘了带,去菜市场找卖肉的换,我刷支付宝你给钱,宁愿自己麻烦,也让老人高兴。妻常说,这么大年龄出来卖菜不容易,老人遇到困难会主动相助。下雨天,她常把雨伞借给老人,自己走地下车库回家。有一次,有位老人趴在菜篮上似睡非睡,妻问她不舒服吗?点点头。有家里电话吗?老人指指二维码的背面。打通电话后,儿子来很快接回去了。妻和他们关系处得很好,好到老人会悄悄告诉她今天的玉米好看不好吃,你明天来买吧,给你留着。

2023-12-31 涉笔成趣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1123.html 1 3 妻的买菜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