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卢珍珍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过,年味就有了。
随着“90后”“00后”成为春节决策主力,年味有了新的内涵。对于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年轻人会有哪些期待?
决策主力
近日,小红书发布了《2024春节年轻人社媒趋势洞察》。数据显示,83%的18岁—35岁的年轻人,选择自己或者配偶成为龙年过年决策主力。
作为春节主理人,准备年夜饭、置办年货,仍是重头戏。撸起袖子,这届年轻人,早已开始掌勺年夜饭。
晶晶,三门人,一个爱好烹饪、动手能力极强的“95后”。过去几年,对于家里年夜饭的筹备,她慢慢有了话语权。
去年大年三十,晶晶一早起床便开始忙碌,准备年夜饭。早几天,她在社交媒体上搜索了菜谱,喜庆、精致、新鲜感,是她关注的重点。
“婆婆是主厨,我算是副厨,负责一些新菜。”年夜饭里,冷菜是晶晶的拿手好戏,她讲究摆盘。
一道用圣女果、香蕉、芝麻、草莓做成的水果拼盘“财神到”,颜色和造型一下子就拿捏住了年味。薯片虾球这道菜,是将炸好的虾球放在薯片之上,它是饭桌上,小朋友伸手想要再吃的菜。
“我还做了糯米肉丸、捞汁小海鲜、番茄煎饺。”虽是海边人家,饭桌上的老人却是头一次吃上捞汁。有了红绿椒、葱姜蒜、柠檬,蛏子、鲍鱼、花甲迸发出新的味觉体验。“捞汁的味道还是蛮受欢迎的,就是冬天有点冰,大家的评价是,这道菜还是夏天吃比较好。”
这周一,晶晶一家从套房搬进了别墅,今年的年夜饭,也成了一家人最为期待的相聚。“年夜饭就是烟火气,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才有了年味。这个春节必须露几手,我还是会做几道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新菜。”晶晶说。
除了参与年夜饭的筹备,晶晶和丈夫还安排了一家人的春节出行:“我们带上双方父母,还有我70岁的外婆,准备去趟北京。食宿、行程路线,都是我们做攻略,老人跟着我们玩就行。”
吃吃喝喝,犒劳辛苦一年的自己和家人,是年轻人春节宅家时最想做的事情。相比平时,他们想要收获更高“品质”的宅家体验,比如吃的品质。
这几天,线上各大电商的年货节,陆续拉开帷幕。
椒江27岁的小何还在观望,工作以后,家里的年货慢慢由小何来采购。
“有个过渡期,一开始我妈妈买一部分,我自己买一部分,现在大部分由我来购买。”坚果、水果、喜庆饮料等,都是家里人喜欢的年货。平时家里人舍不得买的高档水果,也会在年货清单里。
贴心的是,小何开始照顾家人的口味。“虽然不喜欢我爸爸抽烟喝酒,但过年,我还是会送他好品质的酒,让他尝一尝。”小何也会跑到椒江老城的老糖店购买甜食,“芝麻片、鸡蛋片,是我妈小时候的零食,他们喜欢吃。”
开始掌勺年夜、购买年货,年轻人追求新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家里老人的喜好。
制造记忆
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是他们的仪式感。但现在,年轻的春节主理人,会通过一些特别的安排,寻找好兆头,制造新年的记忆点。持续做一件与过年氛围有关的事,能让很多年轻人重新找回年味。
对于椒江35岁的周女士来说,年味,就是椒江烈士山下青年路悬挂起的红灯笼。灯笼起,年来了,灯笼落,年也就结束了。
青年路左右两旁的大樟树枝丫交错,在空中相挽,成了天然绿荫长廊。一旦挂上灯笼,星星点点,年味就有了。
2017年至今,每逢过年,周女士就会在青年路留下一张照片。
“我妈妈家就在旁边,吃完年夜饭,我就会来这条路上走走。”一个很小的习惯,成了周女士春节特别的仪式感,“这条路特别喜庆,也特别温暖,可能是因为我的老家就在附近。”
一年又一年,镜头里的周女士迈过30岁,还成了一名母亲。
有了小孩之后,周女士春节会带着儿子一起在青年路上合影留念。“去年寒假,我还教儿子写过作文,写的就是这条青年路。我说,这是一条‘红路’,灯笼是红色,一江山岛登陆战纪念馆也在边上,那篇作文很不错。”
拍的人多了,青年路就成了网红路,是很多年轻人的春节共同记忆。
燃放烟花,延续了很多人儿时的快乐,噼里啪啦声中,新的一年又到了。
玉环坎门渝汇蓝湾国际小区面朝大海,小区隔条马路,就有一条堤坝。吃完年夜饭,玉环“90后”叶先生,就会在朋友群中吆喝一声,“大坝上放烟花了”。
半小时后,群中几户家庭,带上各自购买的烟花,从不同的方向赶来,相聚在堤坝上。大人们忙着给小孩分发仙女棒,大家围成小圈圈,成了“10后”孩子的新年记忆。
小孩不敢玩的烟花,一群30多岁的爸爸们,积极上场。烟花声中,大人们比小孩笑得还大声。
“我们是一群从小学玩到大的朋友,过年在堤坝上放烟花,已经延续十多年了。”堤坝上放烟花,成了海边人独有的浪漫,烟花点亮了黑夜,在空中开出不同形状的花。
从堤坝上转身,恍惚了眼,小区是红彤彤一片。每逢过年,坎门每户人家,都会在自家阳台挂上灯笼。有灯笼、有烟花,这是“90后”叶先生的春节记忆。
旅行消费
《2024春节年轻人社媒趋势洞察》中数据显示,有36%的年轻人,计划在龙年春节增加旅游出行的花费,在所有计划增加支出中排名第三。
自从“泼天的富贵”轮到哈尔滨后,这段时间,各地文旅单位都支棱起来,轮番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也将是一次出游高峰。
春节去哪儿玩?有安排的人,早已心中有数。
今年35岁的王先生,椒江人,早两个月,他和朋友定好了去北京的行程。
“我们组了一个北京游的群,一共有8户人家,24个人,几乎是个团了。”王先生告诉记者,做好攻略后,他们已经把来回机票、住宿、两次研学课程都定好,“一个家庭计划花费1.5万元左右,相比去年春节我们去福州,旅行费用的确增加了。”
考虑到人数多,王先生曾经考虑过落地后找导游跟团,后来还是放弃了。“群里有几个‘95后’,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做攻略的能力很强,最终大家觉得自己玩比较自在。”
在年轻人过年期间特别想做的前15件事中,往外走,是大家提及较多的事情。有45%的人想参与新春灯会、户外市集;有30%的人想带家人来一场短途游或露营;有20%的人想去户外运动(比如爬山);有20%的想去长途游(如去北方滑雪/去南方过冬)。
三门的晶晶告诉记者,平时她和老公也会经常出游,但很少带上父母。春节,这个讲究家人团聚的节日里,她希望和双方父母一起出行。
“这次还带上了外婆,我们的行程安排都偏休闲,很多景点也都舍弃掉了。外婆出远门的次数比较少,我们会特别照顾她的感受。”晶晶很期待,这是她和丈夫第一次安排家人出行。
(本文配图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