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立
我记忆中“年味”开始变淡,是从有了手机那年开始的,这种感觉随着手机更新换代而逐渐加深。某一年的年夜饭,我刷累了手机一抬头,发现除了外婆,所有人都低着头在看手机。
值得玩味的是,我同辈的兄弟姐妹们盯着手机的表情百无聊赖,长辈们都很兴奋——因为他们的群里充满了各种色彩浓烈、花团锦簇的祝福视频、表情包。
手机只是一个载体,那天饭桌上的所见,我感受到的是“年轻人不爱过年了”,确切地说,是“不爱这种只剩形式感的过年了”。
春节是中国人千年来在农业劳动中情感的总结,它有深厚的人文根基。十几亿中国人至今仍然遵循春节的传统,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横竖左右奔袭,只为与家人团圆。但对生活的本质越来越有感悟的年轻人们,除了买年货、贴春联、吃年夜饭、放烟花之外,他们想让团圆更有新鲜感、更有纪念价值。
不同年龄的后辈们,希望给已经成模型的过年形态进行各类重塑,或者应该说,他们需要的是老一辈们把“方向盘”让给他们。
主导一家人过一个不同的年,难度非同小可。以年夜饭掌勺为例。
从小习惯了等菜上桌的孩子们,即使成长为各自家庭的“厨师长”,真的站在年夜饭的灶台边,也会不自觉一阵晕眩。创新的菜式,尤其怕长辈们吃了露出微妙的一抹笑,说着“挺好挺好”,却没有更多评述。
但放心吧,只要是你做的菜,他们从你开始切菜、配料、擦汗时,就已经品尝到了最丰富的味道。你想要做出让他们爱吃的菜的样子,就已经足够让他们对岁月说声谢谢了。
我尤其佩服制订旅游计划、带着十几口人一起去旅行过年的年轻人。我记得很多年前在海南旅游时一个导游说过的话,她说她带团这么多年,看到过太多带着孩子来玩的父母,却很少看到带着老爹老娘出来旅游的儿女。
这句话虽然透着一股无情的冷冽,但很多做儿女都有切实的体会:没有多少人带父母旅游会不和爸妈吵架的。
不愉快的原因,多数都是“代沟”带来的消费观、游玩习惯的冲突。可是随着“95后”“00后”们开始独当一面,他们和同样年轻的父母之间的代沟,在时代进程中显然已被抹平很多。
这是个大家都想去没去过的地方好好玩的时代,如果你今年是你们家旅行团团长,只要掌握导游经常说的一句话,就可以服众了:“大家出来玩是为了啥?就是该省省,该花花,相信导游我不会骗大家!”
不管你们打算怎么过年,只要齐齐整整,怎么过,都是一个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