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笑川雨文/摄
“阿婆,可以起床吃饭了。”5月10日上午10点半,吴耀琴轻轻走到一位老人床边,用方言询问她的睡眠情况,帮老人将床调整到合适高度。
台州市社会福利院(社发·国怡康养中心)即将开业。吴耀琴一边照顾试营业期间入住的20多名老人,一边筹备开业事宜。
护理是人与人情感的碰撞
“全身心投入,以心换心,护理就是你付出10分能够收获10分的工作。”吴耀琴如此定义自己的工作。
2001年,吴耀琴前往日本留学,开始接触介护专业。上学期间,她对介护的认知停留在累、脏,是个体力活,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
“实习时真正接触到老人,我才明白,这是一份跟人打交道的工作。”吴耀琴说,实习过程中,日本介护人员对老人人权的尊重让她收获良多。
在日本老年特养院,一位需要重度护理的老人一边吃饭一边蹿稀,弄得满地都是,护理人员的鞋上都沾满了污秽物——这是吴耀琴实习时印象最深的画面。
“说实话,真的恶心、想吐。”吴耀琴直言,“但当时的护理人员神色如常,询问老人是不是肚子不舒服,然后引导老人回房间换衣服,迅速清理地面。事情都处理完了,周边的老人们也没发现什么不对劲。”
这些经历对吴耀琴触动很大:护理人员在贴身服务老人时,你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都可能对老人造成影响。
将“适度护理”理念带回国
毕业后,吴耀琴进入日本一家高端老年公寓集团工作。2014年,公司决定到中国发展,但由于两国思维文化差异,项目落地失败。吴耀琴却想带着日本先进的养老理念在国内扎根。
“国内对于养老的理解大多是‘花钱购买服务’,老人进了养老院可以什么都不用干。但我认为我们只是一个辅助者,为他们保障生活质量,老人需要保持自立能力。”吴耀琴说。
她考察过国内其他养老院:老人的手、嘴巴还能动,但护理人员还是一口一口地喂老人;有的老人还能自己走路,护理人员怕他们摔倒,就干脆用轮椅推着——这样对老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他们的正常功能会逐渐衰退。
所以,在台州市社会福利院(社发·国怡康养中心),每个老人在入住前都会由护士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再决定配备什么类型的辅助用具。院方还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定制日常生活动作康复计划,尽最大可能保留老人的残存能力。
这套“适度护理”理念在中国落地,也曾面临水土不服:有家属投诉,护理人员让老人自己吃饭,弄得身上很脏;一些老人在康复训练时很疼,就会跟儿女“告状”,说护理人员“虐待”他们……
“这需要时间来验证。”吴耀琴说,通过制作宣传单、开设科普课程、时常沟通,最终,她得到了家属们的理解和配合。
“零约束、零尿布、零卧床”,吴耀琴希望最终能够打造这样的养老环境。
提升台州整体养老水平
回春操、手工DIY、保龄球、唱歌……在台州市社会福利院(社发·国怡康养中心)的电梯里,挂着当周的活动安排。
“目前,我们正在和台州老年大学洽谈合作。等更多床位开放以后,将推出种类更丰富的活动。”吴耀琴说,有些老人在家操劳了一辈子,没有兴趣爱好,他们会带老人全部体验一遍,“到时候,我们还会分楼层组建俱乐部,实现‘抱团养老’。”
在护理人员的挑选上,吴耀琴也下了苦功夫:现在的10位护工都是从全国各地招过来的,有照顾老人的经验、踏实、肯吃苦。上岗前,还进行了半个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礼仪道德培训。
“目前,我们也在考虑和台州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护士学校家政系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在这个行业深耕。”吴耀琴说。
“高端养老机构的费用很高,在上海、杭州乃至台州,都要8000元起步,不少机构还需要购买几百万元的养老保险作为入门费。”吴耀琴希望,未来像台州市社会福利院(社发·国怡康养中心)这样高端服务、普惠价格的养老机构能够越来越多,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享受得起精细化、定制化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