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宪公祠: 遥寄李氏耕读家风

台传媒记者吴世渊/文 孙金标/摄

都宪公祠,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的西南边,是仙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由砖瓦搭建而成。熟悉村史的村民说,这些砖瓦,由村子附近的土窑烧制而成。村附近的眠牛山上,曾分布着不下5处土窑。5年前,窑火尽数熄灭。

祠堂有三台门,一台正门,两台偏门,均朝西面开,为木质板门。正门高250厘米、宽199厘米。门上端的左右两侧,刻着铜钱、祥云等纹饰。

正门上方,有一匾额,上书“都宪公祠”四个大字。都宪公,即这座祠堂供奉的先人李一瀚。

李一瀚(1505—1567),字源甫,号景山,十八都李宅(今田市镇李宅)人,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匾额左边,竖写一行小字:“大明隆庆己巳年冬月立”,右边亦竖书一行小字:“大清嘉庆甲子年夏月重建”。两行小字,表述了祠堂的修建信息,即它始建于1569年,重建于1804年。匾额的上下两边,则刻有几何、祥云等纹饰。

两台侧门,同等大小,高236厘米、宽144厘米,样式均为拱形门,即顶上为圆弧,底下为方形。门上均有匾额。

南边侧门匾额,上书“敦本”二字,意思是注重根本、注重农事。北边侧门匾额,上书“卒亲”二字,意思是要求子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祠门顶上,对称排列着六条鳌鱼,南边三条,北边三条。鱼头朝下,尾朝上,长须高高翘起,威风凛凛,神气活现。鳌鱼是一种神兽,龙头鱼身,象征着文章显达,准发科名之应。

祠门底部,有许多花卉浮雕,如梅花、兰花、菊花等,有品性高洁的寓意。

祠门的前方,还有一方水池。古人认为,水主管族运财源,祠堂门前布置水池,能庇佑家族人丁财运两旺,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都宪公祠所在的李宅村,顾名思义,是李姓聚居的村庄。据当地李氏宗谱记载,宋高宗建炎之初(约1127),始祖李朴自温州永嘉苍坡徙居于此,其后裔族而居,故名“李宅”。

李朴是一名饱读诗书的儒生,作为从外乡迁来仙居的“第一代移民”,能在当地谋得一官半职,定有过人之处。据《赤城新志》“职官志”记载,李朴曾担任从九品的白塔巡检司巡检,这是地方治安派出机构的负责人。

李朴“读书好礼”,劳作之余,尤其重视下一代教育。“耕桑而外,惟严课读”,成为李氏家族的传统。家风传承之下,李宅李氏在第五代,迎来了科考的辉煌时代,连续三代出了四位进士。

李虞卿,登宋理宗嘉熙(1238)戊戌科进士,授文林郎;李虞卿之子李居霖,由国学内舍登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特奏进士,任浦江县丞;李居霖的堂弟李居安,登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任缙云邑教,升嵊县县丞;李居安的儿子李埙,由国学内舍登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历官至常德府通判。

明嘉靖年间,李氏家族迎来了最显赫的时刻。第十七代裔李一瀚于嘉靖七年(1528)乡试中举,十七年(1538)进士及第,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从三品)。

关于李一瀚一生的经历,其子李维林在为病故的父亲奏请朝廷“给予祭葬赠谥”待遇的陈情里,有完整的记载:“嘉靖十七年进士,授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知县,历任云南道试监察御史,江西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佥事,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山西按察使副使、整饬井陉兵备,四川按察使副使、整饬威茂道兵备,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陕西按察使司,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应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病逝于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途中。”

在李一瀚的任职中,大部分担任的是言官,且不论官职大小,都需要向皇帝谏言,在《谏止南关城壕疏》一文中记载了当时他向皇帝谏言,如用筑城挖濠来抵抗蒙古骑兵,财政负担重、费时费力,是不可行的。朝廷最终接受李一瀚的建议,停止这一劳民伤财的决策。

李一瀚为官30年,廉洁之操“一尘不滓”,至死“囊无长物”。明穆宗在李一瀚的谕祭文中评价他“性资刚毅,操守清严”。时任左都御史的同乡好友吴时来说:“李都宪天下第一流人物。”

隆庆元年(1567),李一瀚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可惜他在赴任途中,病故于杭州。明穆宗皇帝诏赐祭葬,在吴时来等人的倡议下,他被列入乡贤祠。

李一瀚去世后的两年,李宅村建起了都宪公祠。祠堂坐东面西,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前有一长方形池塘,四合院式,前后两进,正堂五楹,配以左右四楹,布局规整,建筑高大古朴。

李宅古村人文底蕴深厚,秉承“耕读传家,文武并重”的传统,人才辈出,从南宋到清朝,共出了6位进士。族规“十训八诫”以儒家传统伦理道德“修齐治平”理念为核心。

李宅村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华乡土文化保护地。

2024-06-2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4421.html 1 3 都宪公祠: 遥寄李氏耕读家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