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刘江先生二三事

▲1995年与刘江先生合影,右为本文作者。

孙逸之 /文

刘江先生于端午节前一日仙逝,这些天,回忆起一些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刘江先生1926年出生于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是当代杰出的书法篆刻艺术家、教育家,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名誉社长,曾获中国书法家协会“20世纪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中国文联第九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鲁迅文艺奖·优秀奖”、浙江省“二十世纪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等荣誉。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临海县大石区大石供销社工作,全区几个爱好书画的朋友常在一起切磋、探讨。1985年,我们成立了“玉峰书画会”,我有幸被推选为会长。“玉峰书画会”是全国较早成立的区级书画组织之一,当时区委领导非常支持我们,搞展览、举办钢笔字书法比赛、到各村开讲座……我们组织了许多活动。全国好多名家都曾寄来题贺作品,有沙孟海、郭仲选、李半黎、龚望、朱关田、骆恒光、孙正和等先生的墨宝。书画会成立四周年前夕,为了筹备展览,我执笔致信刘江先生,向他求字。刘江先生很快寄来了大作,一副中堂“大石立千岁,玉峰传万年”(见下图),这副嵌名联语,不但字好,内容更好,把“大石玉峰”四字都嵌进去了,非常贴切,寓意深刻,令人拍案叫绝!

关于这幅字,还有一个小插曲。“玉峰书画会”取名时以大石区境内的玉峰山(当地老百姓亦叫“白穴尖”)命名,玉峰山海拔737米,陡峭奇险,遍身洞穴,据说有36个洞,有好多美丽的传说。山下有一个大队,叫玉峰大队(也叫7村,因为由7个自然村组成)。由于给刘江先生写信时,没有写明具体的通讯地址,只在信封下方写了“大石区玉峰书画会”,因此大石邮电所分拣人员一看“玉峰”二字,即把信分拣到大石区岭景公社的玉峰大队去了,我们一直不知道。直至有一天,一人到我办公室闲聊时说到,玉峰小学的金某某寝室里有一幅字,什么字都看不懂,他把它贴在板壁上。我一听心头一惊,坏了,坏了,肯定是邮递员把信送错了,我立即跑到邮电所(那里的人我都很熟悉),告诉他们这事。第二天,刘江先生的字就被追回交到我手里,我当时差点喜极而泣。

1994年,我已调到花园供销社工作,我从《美术报》(1994年11月28日第56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访刘江教授》的人物专访中,得知刘江教授撰写的《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我即致信祝贺并索书,先生回信“逸之同志:拙著《吴昌硕篆刻艺术研究》,请向杭州龙翔桥西泠印社编辑部询问或邮购,闻正在印刷中。刘江,十二,廿”,并赐墨宝“长乐”二字斗方(见下图)。

收到后,我即决定赴杭向先生当面求教并感谢。1995年初,与内人一起赴杭州到先生府上拜访。记得这一天上午是阴天有小雨,我们到了南山路美院教师宿舍,询问别人,敲了敲先生府上大门,开门正是先生本人,我自报姓名。我们把伞放在门外,随先生进了屋。在一个小房间里,我与先生相对而坐。我说这次特地拜访您,您给我的墨宝已经收到,特来感谢,二来向先生求教。先生与我款款而谈,很随和。我问先生去过我们临海吗?他说没有,我问现在到外面去多吗?他说一般不去,很忙,有好多书要写,时间不够,有好多地方邀请笔会什么的,没意思,吃顿饭,玩一玩,耗费了时间,他不去,要做学问。随后我拿出带去的两幅字请先生指点,一幅是石涛的题画诗,另一幅是苏东坡的《望湖楼醉书》。他说两幅都蛮好,你笔性很好,两幅相比较,还是第一幅好,但盖的印章不好,问是谁刻的。我说是一个朋友刻的,他说印泥也要好一点。他告诉我一定要多读书,多临帖,才会提高;除了行草,也要写写篆隶;读读《说文解字》,熟悉文字源流脉络;要多读多写,熟记字法,烂熟于心;写石鼓文,要临,也可参照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临写,细细品味,大有好处。他还说自己参加过抗美援朝。不知不觉聊了近两个小时。临走时,我说刘老师,您能否给我题个书斋名?他说可以,叫什么名字写下来,我写好后即给你寄过去。我还说,刘老师与你合个影好吗?他说好,于是就坐在桌边,我内人举起相机,“咔嚓”一声合了个影。先生还说,来杭常来坐坐,也可先电话联系,万一他出去,以免相左,并写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给我。

回到家不久,即收到先生寄来的墨宝斋名“吮墨轩”三字(见下图),并题上款“逸之先生雅正,刘江书”。不知什么原因,我当时写的是“吮墨斋”,先生寄来写的却是“吮墨轩”,“斋”改成了“轩”,不得而知,也不好意思问。

后来,我把先生认为比较好的那幅字投寄到《中国书法》杂志社,结果被录用,刊登在1995年第一期的《中国书法》上。

2009年4月30日,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江浙沪巡展在杭州举行,我与书友去杭州观展,在展厅碰到刘江先生。我看先生一个人在观看,马上过去向他问好,简单聊了一些近况,并陪同先生观看了几幅作品。临别时,祝先生保重身体,此时恰好一个朋友在拍照经过,于是我就请他帮忙,与先生合了个影。

刘江先生既是中国篆刻艺术道统的一代传薪者,又是德高望重的书坛尊师。他师从诸乐三先生,是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先生的再传弟子。他擅长真草隶篆诸体,尤以篆书、篆刻闻名。先生始终遵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书印兼通,以书入印,以书养印,入古而出新,厚积而薄发,书印并茂,俱臻高峰。他的篆书出秦入汉,穷源竞流,于甲骨、钟鼎、汉篆、清篆等无不精研穷究。八十岁以后,仍精勤不懈,借鉴楚金文、简帛文字,进行创作,别开新貌,赢得广泛赞誉。数十年间,先生引领印坛风气,篆刻之路,远绍秦汉,近取诸家,于吴昌硕、齐白石、诸乐三、邓散木等皆有汲取。其甲骨文印和叠篆印更在印学史上独树一帜。先生治印守常明变,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变化,寓灵动于雅正,置豪放于古拙,守谨严而发新意,凝遒劲而宕神气,展现沉着爽健、浑厚华滋的一代大家风华。

刘江先生是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行者,他协助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先生创办中国第一个高等书法篆刻专业,参与并推动了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兴旺和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书法、篆刻艺术的精英人才。半个多世纪的书法教育生涯,他始终怀着对书法教育的满腔热忱,勤勤恳恳,潜心教育,提携后辈,桃李满天下,赢得大家普遍的尊重。退休以后,依旧笔耕不辍,撰写了大量的学术文稿,筑起极富深度的印学理论构架,他的《中国印章艺术史》《篆刻美学》《篆刻技法》《篆刻艺术的形式美》《篆刻艺术欣赏》等论著十余种,是中国印学体系、篆刻专业教学体系的奠基之作。他还主持编纂《中小学书画》等普及性刊物,为青少年播下热爱书画篆刻的种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刘江先生的巨大贡献,必将载入中国书法教育的史册。

2015年先生九十华诞时,我写了一首贺诗,为先生寿:

巍巍刘公,德高望重。

西泠巨子,艺苑师宗。

铁笔纵横,气沉力雄。

后学共仰,寿比苍松。

除了教育工作之外,刘江先生还一直担任着西泠印社的主要领导职务。从1963年加入西泠印社以来,他协助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历任社长,与印社同仁一起组织各项活动,为西泠印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世纪80年代初,刘江先生倡议建立中国印学博物馆,得到了诸多同仁的响应。刘江先生以花甲之龄四处奔走,为博物馆的建成花费了大量的心血。2009年底,先生还将自己多年来精心制作的百方印作无偿捐献给了西泠印社。几十年来,刘江先生向母校、印社、社会的无私捐献已难以计数,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生前曾这样评价刘江先生:“艺事精能,不拘一格,英绝领袖,望之斯人。”2023年11月11日,在西泠印社第十五次社员大会上,刘江先生被聘任为名誉社长。这是众望所归,人心所向,先生当之无愧!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2024-07-0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5149.html 1 3 忆刘江先生二三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