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特殊教育事业21年

何卫红:用爱浇灌“残缺的花儿”

何卫红正在上课。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杨梦倩

“教育好一个特殊儿童就是解放一个家庭”是临海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何卫红一直坚持的信念。

从业以来,她和同事们一起探索适合每个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模式,努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生活能力,不仅为学生们的人生带去希望,也为一个个不幸的家庭带来曙光。

用心栽培“残缺的花儿”

2003年,怀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何卫红踏进了临海市聋哑学校(后改名为临海市特殊教育中心)的大门。科班出身的她怀着满腔热忱,希望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然而,实际情况远没有她想象中的简单,很多问题都让人无从下手。“很多孩子在入学时生活不能自理,也不会沟通,甚至伴有行为和情绪问题,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容忽视。”何卫红说,她也曾纠结和彷徨过。

可看着孩子们清澈明亮的眼睛,她下定决心:既然选择了特殊教育的讲坛,就要把这条路走好、走远!

从教之初,学校招收的学生多是听障儿童,由于听力的缺失,缺少语言信息的积累,听障孩子的语序常常颠三倒四,让人听得摸不着头脑。

何卫红迎难而上。她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和听障儿童打成一片。用耐心的教导、细致的陪伴和无私的付出,得到了这些特殊学生们的喜爱和信赖。

“这些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上反而更加认真,愿意花费超出常人的努力和精力。”何卫红说,她带的几届毕业生,不仅在临海的各项比赛中取得傲人成绩,还有十余人考上了浙江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在伟星、杰克等企业,很多学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岗位。

后来,随着人工耳蜗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多数听障儿童能够听声学语,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招收的学生也从听障儿童转为智力障碍儿童,障碍类型也越来越复杂,有脑瘫、孤独症、唐氏综合征等,且智力差异大,教学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

从听障教育转向培智教育,对于何卫红来说,也是一次重新学习。她通过外出培训、自主学习等各种方式,不断增长自己培智教育的经验和技巧。用耐心栽培和引导,让特殊儿童从不会洗脸、不会穿衣到生活自理,从抓人打人到适应社会自食其力,一朵朵“残缺的花儿”在她的关爱与引导下绽放了芬芳。

青春奉献在特教讲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特殊教育的讲台上,何卫红已经站了21年。期间,何卫红不仅收获了孩子的信任,也深切感受到了家长的需要。

“跟家长接触,我能明白他们的压力和痛苦。照顾‘折翼天使’,家长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还不一定能得到回报。”何卫红认为,特教老师不仅是在教育孩子,同时也在帮助家长,当孩子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哪怕只是学会了自己穿衣吃饭,都是在减轻家长的负担。

学校里有个脑瘫孩子,家长为了同时兼顾她和在白水洋上学的妹妹,每天要往返临海和白水洋之间,由于站点和学校之间有一段路程,接送孩子上下学变得很周折。了解情况后,何卫红的同事便自发接送孩子。“其实不只是这个孩子,因为我们和孩子们天天在一起,感情深厚,都想尽可能去帮助他们。”何卫红说。

“从孩子出生起,这些家长常常要面对同情的目光和闲言碎语,康复的花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每个家庭都背负着重重压力。”何卫红说,听见孩子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家长们总忍不住落下喜悦的泪水。也是这一刻让她收获幸福:引导孩子成长,为整个家庭送去希望,这是特教工作的更深层意义。

在校外,何卫红也活跃于服务残疾人的各个舞台上,扮演着残健沟通的桥梁。她担任过台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临海市广播电视台等手语新闻主持,并多次担任台州市、临海市、三门县等重大会议及活动的手语翻译工作,扫清聋人朋友和普通人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何卫红还积极配合公检法,担任聋人犯罪案件的手语翻译。

今年,何卫红协助临海市残联成立了残健共富工坊——紫阳星坊,为毕业的残障学生提供工作岗位,还为临海市首个孤独症主题公园的建设出谋划策,为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

21年来,何卫红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都奉献给了特殊教育这方净土。“我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多么惊人的举动,就是用一颗平凡的爱心做好全体特教老师都在做的最普普通通的事情。”

2024-07-12 坚守特殊教育事业21年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5343.html 1 3 何卫红:用爱浇灌“残缺的花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