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江:妙手“画医”

▲吴建江在修复一件明代的书法作品。

▲调试颜色

▲全色

台传媒记者王佳丽 实习生何沁茹/文

杨  辉 实习生池  糖/摄

如果说装裱之于书画,犹如妆饰之于美人,那么古籍旧画的修复,则上演着“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妙技艺。修复的过程,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手术,消毒、蘸水、清洗、揭裱、刷糊、修补、全色、装裱……需经过180多道工序,终于,在书画装裱修复师们的妙手回春下,一幅幅破损的作品得以“重获新生”。在仙居田市,便有这样一位妙手“画医”,名叫吴建江。

具补天之手

恒温恒湿的工作室内,一切都很安静。“干我们这行的,需要心比较静。”吴建江说完,小心翼翼地打开几份破损的民国时期的执照、地契,一一仔细平铺于桌上。

在吴建江的日常工作中,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委托”。包括书画、碑帖、古籍在内的纸张相关的物件,在收藏、保存的过程中常常因受潮发霉、虫蛀鼠咬、绢纸老化等问题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而这,就需要书画装裱修复师们出手,令其“起死回生”。

只见吴建江拿起一个小喷壶,将清水均匀地喷洒在执照、地契的表面,这个看似“搞破坏”的行为,其实是修复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清洗”环节。

从清洗到揭裱到修补,修复的每个步骤都要分外小心。特别是一些古旧书画、碑帖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这就要求装裱修复师们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吴建江曾修复过一幅画家倪亚云所绘的《富贵神仙图》,“拿到手时,这幅画的纸张霉烂已十分严重,力气稍重一些,甚至会掉落碎片粉末,修复难度很大”。

难度大,便意味着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成就感。

胆大、艺高、心细,这是书画装裱修复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正如明代周嘉胄所撰《装潢志》中说:“良工须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充此任者,乃不负托。”

好的书画装裱修复师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生,面对“患者”的不同问题,总能对症下药,下手精准,吴建江亦如是。

“在修复齐白石之子齐良末所画的《虾》时,因为作品在保存过程中处理不善,并且装裱时用浆过浓,导致画面已出现多处明显断痕,多个局部缺损。”吴建江回忆。

修复开始,吴建江将作品铺在平整的桌面上,画心正面朝上,清水喷洒,使整幅作品被清水浸泡,易于移动复位。之后,便是揭覆背纸、命纸。针对这件作品的破损情况,吴建江采用了搓补法和刮补法进行修补。完成修补后,还要上墙绷平,将断痕处进行加固。“为解决原来装裱用浆过浓的问题,我们在修复时尽量做到用糊恰到好处,使裱件达到平、挺、软的要求。”他说。

又如另一幅明代王铎的草书作品,霉变严重,且出现多处脱壳、粉化现象,因而吴建江在对作品进行冷冻消毒后,“经过综合考虑,采取先洗后揭的流程,将作品上墙后,使用刀刮法去除黑霉”。

书画修复的工艺繁琐,工序复杂,对吴建江来说,难度比较大的一个步骤,便是全色。“要实现画面的完整统一,全色是关键。而颜料的选择,颜色的调试,就需要花费比较多的心力。”好的全色,能使修复完的作品在视觉上达到严丝合缝、浑然一体的效果。

不过,让作品恢复“原貌”很重要,但修复过程中的“修旧如旧”和“可逆性”更为重要。

吴建江解释:“修旧如旧,也就是书画的原始部分我们是绝对不能动的,缺笔处我们只全底色而不接笔,修补的地方还要与原画色调、意境保持一致。可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小程度改变书画的价值和信息,让后人在欣赏和研究时,能够得到最原始的信息。”

为了追求细节上的完美,再加上修复步骤环环相扣,严谨有序,吴建江的修复工期通常比较长,最短的要十几天,长的要数月,甚至数年。比如完成《虾》的修复,吴建江就花费了3个月的工夫,而修复另一幅《天官赐福图》,他前后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

非朝夕之功

1995年,27岁的吴建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已经小有成就的武术事业。“我成长的年代,社会上学武的风气十分兴盛。在父亲和兄长的引荐下,16岁那年,我进入福建省三明市武术队学习。后来,我又考到郑州少林武术专修学院。”

从武术学院毕业,因为成绩优异,吴建江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他是省一级拳师,培养的学生曾在省级散打、套路比赛中名列前茅。回到家乡仙居田市,吴建江还创办了当地第一家民办武术学校。

另一边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书画修复。如此“跨界”,等于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但对于彼时的吴建江来说,一切都是值得的,“我的性格偏于安静,并不想一直走武术这条路。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想学书画装裱修复,就是受到了他的影响。我父亲也很支持我这个决定”。

于是,吴建江义无反顾地扎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经朋友引见,吴建江认识了西泠印社装裱大师钱立新老师,并成为钱立新的关门弟子。

从入门到扎根,从学艺到授教,吴建江孜孜不倦地学习、实践。如今,他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将近30年的光阴。多年来,经他之手修复的明、清、民国、现代书画,古籍珍本、善本达300多件(套)。那些被时间蚕食所留下的痕迹,通过吴建江的修复,被一一抚平,重现旧时华彩。

书画装裱修复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手艺,而要想将这门手艺延续并发扬光大,吴建江深知这并非一时之功,还需紧跟时代变化,要有创新思维。2008年,他成立了“仙居柏楠书画装裱社”。2014年,“仙居柏楠书画装裱研究所”落地田市镇。

选择田市镇,不仅仅是吴建江的“乡情”使然,“田市是我的祖籍。当然,这里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历史上出了诗书画‘三绝’的柯九思、明御史李一瀚等名人。”田市镇也热情拥抱了他,给予鼓励和支持,希望通过文化赋能乡村发展,带动当地人文乡村建设。

3年后,研究所升格为研究院。

如今,研究院下已有柏楠书画装裱社、柏楠书画装裱修复培训中心、古籍修复培训中心、金石传拓培训中心等多个平台,承担着书画装裱修复、古籍修复、金石传拓等专业人才的培养。

来这里学习的,既有刚成年的青年人,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从我们这里毕业的学员已经有1300多人,这些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学生。”吴建江说。

同时,研究院也承担着社会教育和大众科普的责任。这里先后被评为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台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累计研学体验接待一万多人次。

现在,走在研究院内的小路上,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重新装修布局。未来,新的工作室和展示厅建成,可以更好地呈现书法碑刻、古画古籍作品,也能提供更完善的研学活动,为学员和参观者带来更多美好的体验。

【手记】

也许是年轻时练武留下的痕迹,56岁的吴建江看起来依旧十分健硕。

只是如今他的“十八般兵器”,已经从刀枪棍棒变成了案桌上的针锥、竹启子、镊子、钳子、剪刀、角尺、美工刀、砑石、大小棕刷、喷壶、电吹风……

对吴建江来说,干这一行,成就感是远远大于辛苦的。

一来,这是他喜欢的事情。

二来,书画、古籍等文物的修复,会有一种自然而来的荣誉感——在守护文物的同时,也在守护着民族的历史。

实际上,中国书画能够一代代延续保存至今,其中一个关键,便是历代书画装裱修复师们的参与和努力。“当我们处理一些保存比较久的古画时,还能看到一些前人修复过的痕迹。”修复的过程,便是与文物,与古人,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从前人手中接过这份使命,细心整理、修复好一幅幅残损的书画,将它们送往下一个十年、百年。

三来,他所坚持的传承事业,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这门手艺,也带给许多人就业、创业的可能。

在楮素墨迹间,能够找到心安之所,是幸事。

青山脚下,与古为友,专于一业,兀兀穷年。

2024-07-16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5625.html 1 3 吴建江:妙手“画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