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世渊 /文
王士琦墓,位于临海张家渡王庄山。
1956年4月,张家渡农业社一位社员以家中盖猪圈、粪坑为名,搬移王士琦墓前的一块石板,想带回家用。
谁知,石板挪开后,他发现墓中有一大堆金银器。当地有知情群众立刻向文物部门汇报,临海文物管理小组前往墓地勘探,并将出土的文物收回。
后来,王士琦墓出土的107件随葬品,移交到了浙江省博物馆。这些文物中,有束发金冠1件,金带板20件,各种金饰包括戒指、耳环等33件,各种杂金饰连宝石、玉、银29件,各种银饰20件,青花小方瓷盒1件,银花1件,玛瑙虬龙佩1件,唐海马葡萄铜镜1件。1995年,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其中22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座明代的古墓里,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宝物?墓主人到底什么来头?
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台州临海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他的父亲王宗沐,是嘉靖年间的进士。他的两位兄弟,王士崧、王士昌,也都是进士出身。“父子四进士”,在当时,朝野都为之侧目。
史书将王士琦评价为明末军事家、一代名将,但他仕途之初,其实是个文官。考中进士后,他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
万历二十三年(1595),王士琦在重庆知府任上时,遇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谋反。于是,他单枪匹马前去招降,将此事平息。这般有勇有谋的举动,也获得了上峰青睐,王士琦因此被提拔为四川按察副使。
而真正令他威名远播的,是他在万历朝鲜战争时期的经历。
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14万大军入侵朝鲜。在朝鲜的求援下,明朝调7万兵力赴朝。次年,王士琦以监督朝鲜全罗道兵马的专责,渡过鸭绿江。彼时,明军兵分三路对付倭寇,王士琦负责监督西路军。
在对战过程中,因明军有人泄密,导致西路军将领刘綎进攻失利。有侦察者来报,说“中路泗川败状”。这时,军中士气大减,有崩溃的迹象。关键时刻,王士琦挺身而出,说:“且大军方与贼对垒,而监军使者无故先遁,万一讹传而师溃,谁任其咎?吾今惟有誓死报国耳。有异议者,立斩以徇。”并把这位侦察者绑了起来,由此军心得以安定。
前方的刘綎见王士琦强硬不肯撤退,干脆破釜沉舟,与敌军力战,扭转了战局,这才有以后克粟林、夺曳桥的胜利。朝鲜朝野出于对王士琦钦佩至极,为他在全州立去思碑作为纪念。
王士琦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万历四十六年(1618),他奉调巡抚江南,途中感染疾病,卒于浑源(今属山西省大同市)。他去世时,“帑无长物,旅榇萧然”,意思是口袋里没什么钱,下葬的棺木也很简陋。
朝廷认为,王士琦在任期间有功,就赐他厚葬,“遣官营其葬事”,这才有了墓中如此多的随葬品。
王士琦墓出土的金银器,器类、纹饰都比较多样,可以说是一批重要的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扬之水评价说:与王士琦同时代的北京定陵和江西南城明益宣王墓,所出金银器镶玉嵌宝,雍容典重,代表着明代后期的宫廷样式;王士琦墓出土金银器在题材、样式、工艺等方面与宫廷作品都很相近,并且也以嵌玉镶宝为点缀,不过远逊于“内造”的金碧辉煌,总体风格是纤丽秀逸,工致细巧。
2017年,王士琦墓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里出土的金银器,则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
参考文献:《王士琦墓出土金银器的样式与工艺》/扬之水、《明援朝抗倭胜之管见》/马曙明、任林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