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发馊 台州方言怎么说

余喜华 /文

进入夏天,气温越来越高,剩菜剩饭越发难以保存,容易腐败变质、发馊。所以夏天家里做饭要适量,以每餐吃完为宜。

食物腐败变质、发馊,台州方言怎么说?台州人说得干脆,就一个音节[ye],但估计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实际上它的本字是“饐餲”,读音为 [yì ài]。在台州方言中,“饐餲”连读为[ye],与“噎住”的“噎”同音节,音调与“香烟”的“烟”相同,读音也相近。两字均为“食”字旁,与食物有关,指食物腐臭变质。

食物腐败变质,一年四季都会有,只不过冬天“饐餲”得慢,夏天“饐餲”得快。这是因为细菌等微生物的滋长速度与温度相关,温度越高,微生物生长越快,食物“饐餲”的速度也就越快。

台州方言中的“饐餲”,通常指熟食,即指剩菜剩饭变质发馊了。至于未加工的食材,蔬菜类变质通常说“烂”了;鱼肉类变质说“wěng”了;米面类粮食变质说“出虫”或“生蛘”了。

有时也指水果熟透变味了,其中台州本土最为著名的水果——杨梅,因为成熟期在6月的梅雨天,加上杨梅没有果皮果壳,最容易在树头“饐餲”。

曾经在某公众号上,看到推介台州清明节美食青团的文章,文中将青团用方言写作“春饐”,其实应为“春餣”。餣,读作[yè],词义为糕饼。春餣,也叫青餣,就是指青团,是在糯米粉中拌入一种野菜汁加工成的糕点,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清明节都有食青餣(青团)的习俗。而饐,音“yì”,单字也指食物腐败发臭。

《论语·乡党》中有一句话:“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说明孔老夫子等古人都讲究食品卫生和饮食健康,何况我们现代人呢!

如何保持食物不变质,不“饐餲”呢?现代人发明了冰箱、冷库来储存食物,古人则在冬天利用野外冰天雪地来保鲜。无论是冰箱、冷库,还是冬天的天然冰保鲜食物,都是反向利用“高温滋生细菌导致食物变质”这一原理。但冷藏、冷冻法储存保鲜食物的容量毕竟有限,大量的食物长时间保存,不变质、不“饐餲”,更加普遍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古人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干制法,这也是从食物腐败变质的原理中得出来的办法。

汉朝王充在《论衡·商虫》中总结说:“谷干燥者,虫不生;温湿饐餲,虫生不禁。”这说明,古人早就发现,导致食物变质、“饐餲”的原因,除了外界温度外,还有食物自身的湿度。原理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有了。

干制法使食物成为干品,干粮、干鱼、干肉、干面、干菜由此而生。稻谷、麦子、豆类等主粮晒干或烘干后,可以储藏一年以上,或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保证了人类的粮食安全。台州人以前餐桌上常见的鱼鲞、鱼鲓、虾干等就是鱼虾的干品。至于蔬菜类的干品,更是丰富多样,萝卜丝干,就是萝卜刨成丝晒干,菜脯则是芥菜类蔬菜炒干或晒干而成。去年在丽水,还吃到了土豆干、茄子干制作的食品。台州西部的山里人,还将春季采摘的盲菜(白花败酱草)、马兰头等野菜制成干菜,以备青黄不接时所需。台州人特有的食物米粉干、绿豆面(红薯粉丝)则是大米、红薯深加工后的干制品,储存时间很长,夏天也不会“生蛘”。

拒腐防变,保证食物不“饐餲”,古人想出了很多办法。

2024-07-3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6789.html 1 3 食物发馊 台州方言怎么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