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红
不久前,黄岩6名小学生在“小水滴”的带领下,开启了一段环保设施研学旅程。小小一本研学手册,串联水源地(长潭水库)、居民家、污水处理厂等多个节点,让孩子们沉浸式记录水从自然界回到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开启探寻水的全生命周期溯源之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那么,公众可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其中?政府如何调动公众的积极性?环保设施开放无疑是一座沟通起政府、企业与公众的重要桥梁。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不仅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更是推动社会共治、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一环。这一实践不仅加深了公众对环保工作的理解和认同,还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公众参与,除了传统的实地参观外,还应积极探索多元化、数字化的开放路径。例如,建立环保设施开放的官方网站和移动应用,提供预约参观、在线直播、虚拟现实体验等功能,让公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便捷地获取环保信息,参与互动学习。同时,可以定期举办线上讲座、研讨会,邀请环保专家、学者与公众面对面交流,解答疑惑,共商环保大计。
政府应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鼓励和支持环保设施运营企业主动向公众开放,增加企业生产的透明度,构建和谐的社企关系。比如,对积极开放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补贴或荣誉表彰,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环保设施开放情况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机制,推动企业不断提升开放质量和效果。
环保设施开放不仅是展示环保成果的平台,更是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课堂。因此,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比如,在中小学开设环保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开展实践活动;在社区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环保手工制作等活动,引导居民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环保设施开放工作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完善的开放计划和实施方案;企业应积极响应,提升开放水平,确保公众能够深入了解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社会组织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各方沟通合作;公众则应积极参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环保事业向前发展。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环保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因此,在环保设施开放工作中应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和兴趣。可以通过开设环保夏令营、举办环保科技创新大赛等方式,吸引青少年关注环保问题、参与环保实践、培养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让环保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还可推动学校将实验课堂搬进环保设施企业,变单一“走马观花式参观”为“互动沉浸式体验”,深度感知环保教育。
总之,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通过不断拓宽开放渠道、强化政策引导、深化科普教育、促进多方联动以及聚焦青少年群体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热情和动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