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珠”邂逅“明珠”

黄保才

金秋时节,当徐静伫立巍峨壮丽的“大田刘”牌坊下,回首红五月自己初来乍到时的情景,一定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一个是作家、诗人、浙江文学院年轻靓女干部,单位和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一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的富裕村、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村,“东海文化明珠”。因了今年省里文化特派员制度,徐静和大田刘村邂逅上,得延续两年的情缘。

作为85后台州学院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又是仙居人,徐静对母校边上的大田刘村,应该耳熟能详,但从未踏足。她被派到大田刘担任文化特派员,纯属机缘巧合,不过身为台州这一方热土孕育的女儿,有天然乡情优势。事实上,这为她开展文化特派员工作提供了便利。

可是,大田刘之于徐静是陌生的,从“接待”到“接受”,有个过程。这可能是每个省文化特派员面对派驻地,需要磨合、融入的命题。村干部和村民初见徐静,一个丫头片子,胸有多少墨水?会不会“头发长,见识短”?他们甚至疑心,这姑娘不过是来“镀镀金”的。

虽说年龄与文化特派员身份无关,但年轻说不上是长处。徐静一时半会也装不出老成持重,但生生将年轻转化为优势。她虽名静,却活泼灵动,明眸善睐,语速飞快,善于与人打交道,有“自来熟”的本领,她说这是生活经历锤打出来的,这为她放下矜持,走进村民心坎里扫除了内心障碍。她将办公室置于村里,走访调研不是蜻蜓点水,而是与村民同吃同住,一起包扁食,共商修族谱,联系电影到村……作家毕竟是作家,她还将与村民相处的点点滴滴,用纪实的笔触记录下来,5个月6万余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诚赢得认同感。渐渐地,村民们从心底接纳了这个省里来的文化特派员,称呼从最初的“徐老师”到“小徐”,再到“大田刘囡”,村书记也肯见她,主动链接资源,支持她工作,“村里文化活儿就交给她了”。

文化特派员是个沉甸甸的名字,当好文化特派员分明得有“几把刷子”。徐静心里明白,自己特长在文学,又是浙江文学院展陈外联部负责人;村里非遗多,大田板龙、《杜鹃鸟》山歌、骨牌狮子……还有20支文艺团队。“明珠”与“明珠”触碰,该擦出怎样的文化之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个时候她沉静下来,对文化做了有深度的思考,以“文学+”提升村文艺团队专业水准、打造独特文化品牌、丰富乡村文化软景,使得自己的工作有的放矢,“命中靶心”。她立足村情民意,与上级和村里敲定“人文乡村振兴计划”,使得大田刘村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蓝图在一步步变现。一个大田人文乡村振兴学院,成为徐静和村民逐梦的载体。她链接省作协、中作协人脉资源,广邀知名作家来村里搞座谈、开讲座;她面向孩子开展“诗教计划”、非遗培训、研学走亲、文艺精品打造;她甚至很清晰地考虑到,两年内留给人文乡村振兴学院的“五个一项目”:一家诗舍、一台山歌戏剧、一份村礼、一本手记、一部纪录片。

文化不只是活动,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深融于民众日常,在今天需要契合现代文明。从徐静的探索实践看,她深悟文化特派员的真谛: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立文化,一个人承载着“以文艺化导人心”的使命,这个神圣的使命,需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去完成。徐静和其他优秀文化特派员一样,所有的激情付出、点滴之功,都是人心的相互映照、美好绽放。

2024-10-28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13532.html 1 3 当“明珠”邂逅“明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