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东
天台古城始筑于三国,依山而建,空间巧妙,宋、明、清等时期建筑共存,儒、释、道三教文化并蓄,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既承载着天台厚重的历史记忆和重要的城市功能,也存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亟需提升等问题。为此,在系统推进古城更新,答好延续历史、传承文脉的同时,还要充分激发古城的当代活力。
一、以保护传承为先,提升古城风貌品质
在古城更新中,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突出原真性保护和创新性传承,切实守好老祖宗留给天台的历史文化遗存。
坚持高起点规划。古城更新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高起点规划设计是高水平保护开发的前提。专门聘请专家对古城更新进行规划设计,梳理古城内1.5万余座建筑功能属性,摸清老城家底,挖掘历史文化,在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基础上,编制整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重点区块修建性详规等内容,探索城市形态构建肌理,绘好古城更新的宏伟蓝图。
坚持原真性保护。古城记录着原始而纯粹的文化记忆,只有最大限度留住传统风貌,守护好具有乡土气息的民居、地方特色的民俗,乡愁才能真正有所依托。住建部专家指出,天台古城街巷肌理完整,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形态丰富、特征鲜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以小区块“收储+有机更新”为主,在保持原有大空间结构基础上,做好小空间渐进式、低强度的“微更新”,让“活历史”始终传续“乡愁味”。
坚持创新性传承。古城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是古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古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城文化的瑰宝,是古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呈现。坚持保护古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重,修缮药王庙、关帝庙、金举人宅、许氏民居等一批历史景观,因时因节举行奓渔船、济公表演、莲子行、西张舞马、打莲厢等一系列非遗文化演出,让文化遗产鲜活地生长在浓浓的烟火气中。
二、以科学利用为要,激活古城经济价值
坚持人文融通与经济浸润并重,集聚人流,聚合财气,形成内生永动力。把古城作为天台县域旅游新的集散中心,丰富功能设施,植入多元业态,强化营销宣传,全力激活古城社会经济价值。
加快基础功能更新。“吃”与“住”是所有古城都具备的基础功能,但用心用情,这恰恰也是于平常中见精彩的地方。“吃”得愉悦,“住”得舒服,养胃留心,自然让过客变常客。为此,深入研究吃的资源,在古城汇聚起天台各色美食小吃,把天台是一座超级碳水之都的基因显性出来。同时,针对天台酒店大多时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加快一批酒店民宿新建投运,打造城市高品质酒店群,增强住的供给能力。
提速多元业态焕新。古城文旅要锁定客源,长久之计还是要培育消费新场景,发展多元新业态。重点做好三组文章,一是“动与静”,抓住赭溪老街这个爆点,围绕夜演、夜娱,引入品牌概念店、首发店、网红店等时尚新潮流,强化区块夜休闲功能;二是“旧与新”,挖掘古城手艺店多的宝贵资源,因地制宜引入文创手作、潮流旧物等“新业态”;三是“雅与俗”,借助民俗技艺、非遗传承等活动,利用古建、故居、古商铺等场所,植入可玩的互动情景,带游客体验雅俗共赏的天台生活。
推动营销宣传出新。古城营销既然是一种“营销”,就要顺应当下的营销趋势,在“年轻态、潮流化”的喜好和审美趣味上下大力气,打造古城文旅新IP。抓住央视综艺《会唱歌的院子》在天台录制的契机,在赭溪老街举办“天台首届歌唱大赛”,3天海选带来街区游客超8万人次。接下来,将持续放大“音乐+”“体育+”等引流效应,做大天台文旅活力值,让“为一场音乐会、一场赛事,赴一座城”在天台成为新风尚。
三、以人居改善为本,增进古城群众福祉
谋划推动古城老旧小区、公共资源、设施配套改造,以存量的“新陈代谢”改善古城肌体,让古城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推动人居环境提升。天台古城生活的原住民众多,人口密度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高达3.57万人/平方公里。那么,要获得必要的舒适生活条件就要先有序疏解,以小区块、院落为单元,征求群众意愿,整体想迁的早迁,涉及公共空间恢复的建议搬迁。其次,根据房屋保存现状与重要程度,以保护修缮、维修更新等多种方式分类改造,让建筑刻录城市生活的时代年轮,展现城市历史纵深。
推动基础设施提档。古城空间尺度狭小,保护法规严格,要高效增强古城基础韧性,就要因地制宜科学综合施策。充分利用现状街巷资源,结合房屋改造、游线组织,改造部分主通道,打通断头路,畅通道路毛细管网,分流主路压力,促进交通微循环。结合城区管网设施布局,统筹考虑供水、雨水、污水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谋划实施“排水管网提升改造、供水智慧化提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项目。
推动公共服务提质。采用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的策略,争取服务范围实现5分钟生活圈全覆盖。基于现状6个社区邻里中心,补充完善社区文化礼堂、综合商业网点、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等高能级服务设施,增设多个居民5分钟可达的日常生活中心,集合居民日常所需的小型菜场、餐饮店、超市、运动健身场地、口袋公园等服务设施,让居民对幸福生活可及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