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向 /文
《前朝梦忆》可谓雅俗共赏,像在讲故事一般叙述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一方面让人思考为什么作者史景迁选择张岱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让人深思明末清初时期巨变下国人的生存环境以及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前朝梦忆忆的是什么?是探索晚明文化繁荣的原因,还是明亡的原因,抑或是张岱这个人的生活与美学?
虽是译本,仍能感受到史景迁文笔的流畅与优雅,使读者会心。“在张岱眼中,生活多是光彩耀目,审美乃是人间至真。在精神的世界一如舞台生活,神明的无情操弄和人的螳臂当车之间并无明显区别。”通过文字衬托出人在面对命运和现实时的无可招架,以及张岱用一生都在探寻这种片刻的执着。
这本书说它雅吧,它能雅到极致,藏灯、观潮、品茗、赏雪、作诗,风花雪月它都记录。俗亦可见一斑,斗鸡、蹴鞠、狩猎、听曲、逛花街它也写进去。虽大多来自《陶庵梦忆》张岱自己的叙述,但一篇《湖心亭看雪》让人回归平静,一盏茶冲淡了世间万物。本书也夹杂了许多作者自己的主观评价,可以作为张岱家世、生平、著作的一个索引。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张岱的渊博知识与文化涵养非自己所能及,只是试图去理解他,这是他治史的一种史趣。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张岱。
本书引用了大量张岱的作品,读到结尾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陶庵梦忆》只能是《陶庵梦忆》。作者通过文学性的叙述向我们还原或者说模拟了一个个历史场景,增加我们的体验感和在场感。他在历史写作中加入了想象和创作,但他的判断和思考是基于史料的前提的。
虽然也有一些对张岱文献的误解,如第一章第一段的“士女”他就理解为年轻男女,以及词性的误用等。如张岱说:“非颊上三毫,则睛中一画”,实际上是画龙点睛的典故。东晋顾恺之为裴楷画像,在裴颊上加三根毛,看到的人立刻说:“神明殊胜”,所以张岱是在这里比喻如何使文章传神。史景迁曲解为:“若不在脸上加上三根好毛,则在眼睛上轻轻一点,就够了。”我们不能以中国人阅读文言文的标准去苛求外国人完全读懂它,他的一些解读是过于离谱或者说完全偏离张岱本意的。作者在古文阅读方面确实有失偏颇,一些常用的成语、词义都理解错误,因而遭到许多抨击。但不能一棍子完全打死,认为这本书毫无可取之处,这样太过极端。
恰恰是史景迁这种历史写作想象的张力,延伸了我们看待这段历史的视野。他是放在明亡、清初正是鼎盛时期的大背景下去看问题的,向我们解释历史可能是什么。在他这里学术研究变得通俗化了,但又多人情味。
史景迁写张岱的家族史、生活史、发迹史、衰败史、浮沉史,在晚明社会缩影下展现历史的丰富性和人文情怀,他对细节的描写以及生活美学或者说人生意义的哲思,读起来不禁梦回那时的绍兴、杭城、剡县等地,和张岱一起游玩、隐居以及修史。我没去过绍兴,不禁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个人。
《前朝梦忆》在同类对张岱的研究中可谓是清新脱俗,别具一格。他不光写张岱,更是以张岱为切入点,写晚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以一种独特的历史叙述方式细腻地描绘出张岱的人格魅力所在,让我们感受到世事浮沉中的人性变化以及人生思考。
一个美国人能把中国故事讲得有风度有艺术是非常难得的,它的确存在许多史料解读的偏差和误判,甚至于书里的张岱只是史景迁眼中的张岱,可能只窥见其十之一二的人生经历。张岱本人的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寻梦》或许能更好还原张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但有一点史景迁站住了,他写张岱的经历是真正有血有肉的,在历史叙述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反思,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与问题意识,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研究的意义。
从年少的“极爱繁华,好精舍”到“年至五十,国破家亡”,再回首已如隔世。张岱或许会如白居易诗中写的那般“夜深忽梦少年事”,但一定不会“梦啼妆泪红阑干”。我想张岱心中所想,可能是“只要有人可以追忆,往事就不必如烟”。史景迁或许只抓住了其中一二分,但也足以窥见张岱的激愤与深情、慷慨与柔韧,恍如暗夜星空中的璀璨星光,绚烂之极又归于平淡。华丽背后是前朝梦忆,亦是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