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葛星星
台传媒通讯员金晓欣
临近春节,临海市汛桥镇光明村内,光明溪谷营地运营方负责人潘晓龙和工作人员忙着采买物资,做好迎接客流高峰的准备。野地露营、围炉煮茶、溯溪桨板,在这个小山村都能实现,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脏乱差的“轮胎村”。
光明村实现惊人逆袭的背后,是汛桥镇打造“临海·溪山有道”片区共富项目,释放出的抱团发展、连片共富新效应。“发展美丽乡村,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支撑,最终实现村民增收。”随着项目大力推进,汛桥镇党委书记陈益群的初衷,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乡村振兴“变形记”
过去30多年里,光明村80%以上村民从事废旧轮胎回收买卖生意,“轮胎村”在全国小有名气。吃到“快钱”甜头的同时,无证作坊低小散、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也随之显现。“村庄产业再不转型不行了!”光明村党支部书记谢加伦上任后,开始了大动作。
光明村四面环山,唯有一水相隔,古称“燕窝地”,风景秀美。当时汛桥镇正在谋划“临海·溪山有道”片区共富项目,光明村“两委”班子瞅准时机,大胆自荐。在镇里的指导下,村子开始搞旅游。
光明溪谷营地,是光明村产业转型引进的第一个文旅项目,集户外体育、休闲、艺术等功能于一体,2023年5月在村内正式投运。试运营期间,游客接待量就突破万人,营业额达40余万元,村集体获得分红5万余元。
随着营地名气不断打响,游客如流水般涌进村里,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在营地打工的村民每人每天平均有200元收入,村里土特产价格和销量也较从前翻番。
“以前在家没有活干,现在在营地打打零工,一个月收入很不错。村里环境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光明村村民谢春琴笑着说。
片区共富“新路子”
“过去,村民也想用好村里的资源,但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力量。如今我们依托片区共富项目发展村庄经济,心里很有底气。”谢加伦感慨,光明村的先行探路,为盘活整个片区共富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2021年,汛桥镇就开始探索南部农文旅融合新兴区建设,立足当地“半城半山、一江三溪”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洞天福地”文化资源优势,谋划确定了“临海·溪山有道”片区共富项目并完成项目规划方案。
该项目整合利丰村、汛桥村、光明村、新民村、立柴湾村5个沿溪村现有资源,以道养、旅居、颐养、度假为核心,以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农业标准地改革为抓手,构建独具区域特色的大健康产业生态圈、农文旅融合产业园,打造一条南北纵向的片区共富示范带,带动整个镇区的产业转型。
将利丰村打造成亲子游乐村,建设研学旅游基地;在新民村打造新型休闲农业综合体,并联合省农科院推广新品种……翻开“临海·溪山有道”片区共富项目规划方案,各村发展目标清晰可见。
营商环境“更优解”
“乡村要振兴,规划要先行,运营要前置,要让投资方轻装上阵。只有实打实地把产业做强,才能确保村集体增收,实现共富。”陈益群说,在推进项目建设中,汛桥镇持续探寻营商环境更优解,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光明溪谷营地建设前,汛桥镇高度重视环保基建,单排水、排污一项就投入200多万元。项目对接过程中,潘晓龙更是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满满的诚意:“镇里把各种政策处理问题都想到了前面,并且一项项主动落实,这让我们做起生意来很放心很安心。”
汛桥镇还成立了“临海·溪山有道”党建联建联合党委,以项目比拼赛马机制为抓手,细化推进表,加速推进项目建设。目前,该项目第一批总投资4935万元的27个子项目全部开工,今年将全部落地运营,预计相关村集体经济可新增收入300万元以上,带动就业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