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近海小木船到造万吨巨轮,坚守造船业五十载

王宝富:乘风破浪向蓝海

台传媒记者李 平文/摄

“从19岁当学徒起,我造了50多年船,从小木船到万吨大轮船,我对造船行业有激情、有成就感,如果身体允许,我想做到75岁再退休。”

近日,在三门海滨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见到王宝富时,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眼中依旧闪烁着对事业的热爱,心中涌动着对未来的期许。

岁月虽老,梦想不衰。

崭露头角

王宝富出生于临海杜桥镇川南片戴家村的一个普通农家。1969年,家境贫寒的他,小学毕业后无奈辍学务农。“那时候家里穷,只能放弃读书。”但仅靠务农的微薄收入难以维系生计,王宝富决定学门手艺养活自己。

彼时,木匠与泥水匠的手艺炙手可热,拜师学艺却非易事。唯有造船行业,因其工作环境艰苦,鲜有人愿意涉足,这反倒为王宝富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1974年,经由熟人牵线搭桥,19岁的王宝富拜入一位在椒江前所造船的杜桥同乡门下,自此与造船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当时想着,别人能做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把这门技术学到手,将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王宝富坚定地说。

在跟随师傅学艺的三年岁月里,他异常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造船技术,并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

在那个多数造船师傅凭经验和感觉造船的年代,王宝富独具慧眼,率先引入图纸,并推行标准化生产。他深知,单纯依靠经验造船,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确保每艘船质量的一致性。

“那时候,一些师兄弟觉得我搞图纸是投机取巧,不过我师傅很支持我,他也不是很懂图纸,但是看得到图纸对造船行业的推动作用。”于是,王宝富白天跟着师傅学艺,夜晚在油灯下对着收集到的各类造船图纸反复研究,并结合实际操作。

三年期满,王宝富顺利出师,掌握了一手精湛的绘图技能。“一条木船的图纸,我三个晚上就能画好。”

王宝富一出师就带着家里的兄弟和亲戚一起干。1976年下半年,靠着自己那手过硬的技术,他带着兄弟和徒弟到象山石浦一带打拼。

在此过程中,年轻的王宝富展现出了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成立包工队,从船厂承接造船订单并很快在当地闯出了名气。

“我们按图施工,不仅造得快,材料省,还质量过硬,外形好看。船东用个几年转手价格也卖得起,船东们自愿给我们加高工价,大家都要找我造船,一年到头忙不停。”王宝富笑道,因为造船队生意红火,自己的徒弟在婚姻市场很抢手。“媒人一说小后生是我手下徒弟,对方就十分满意,知道是有手艺能赚钱的。”

转型突破

时光悄然流转,1993年,造船行业的市场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木船逐渐在市场上失宠,钢质船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当时一看市场趋势,就知道木船不行了,必须得转型。”王宝富说。

为此,王宝富聘请了江西船厂工人及工程师前来指导,带领团队虚心学习,从零开始制造钢质渔船。经过数月的刻苦钻研和实践,他们成功交付了第一批钢质渔船。

不过,转型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江西船厂的工人和工程师造到一半就跑回去了,后来我们就找了几个当地船厂有技术的师傅带着我们自己的徒弟们一起干。1998年,我就买来一艘800吨的钢质船来改装1500吨的油船。”在研究透钢质船制造工艺之后,1999年,王宝富的团队就自己设计制造了一艘3500吨的钢质油船,这一举震惊了当时的宁波造船业。

“那时候,宁波也只有浙江船厂能造3500吨的油船,你私人团队能造3500吨油船?宁波船检处不相信,还不给检验,后来浙江省船检局知道了发文件要宁波检验处检验,这时候我已叫江苏省船检局检验了,船都已下水。”回忆起往事,王宝富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为了养活自己的团队,也为了进一步向市场证明自己建造的钢质船质量可靠,王宝富就用那一艘改装的1500吨船和自建的3500吨船成立航运公司,开展航运业务。

在运营的两年时间里,凭借良好的质量和卓越的性能,这两艘船不仅为王宝富顺利赚回了造船成本,还吸引了不少客户,带来了众多制造订单。

“后来,这两艘船我转手几千万元卖给其他船队了。2003年,我回三门办船厂,靠的就是这笔钱。”王宝富说。

回乡创业

回到三门创业对王宝富来说,是无奈更是机遇。

“在宁波地区造船的那二十几年,换过好几次场地,都是租用别人的。2003年那次是宁波那边的场地因为城市建设需要拆除。”彼时,正是王宝富造船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之时,为此,他不得不重新思索船厂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一筹莫展之际,王宝富意外地邂逅了在三门港航部门工作的老朋友。老朋友向他详细介绍了三门健跳港发展造船工业所具备的优越条件,以及当时三门县委提出的“开发三港,建设三城”的战略构想。

这一信息让王宝富眼前一亮,经过深思熟虑,他当机立断,决定把船厂搬到家门口去,为振兴家乡经济作贡献。

彼时,家乡政府也给予这位归乡创业的游子极大的支持,提供了优惠政策和完善的基础配套支持。在三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很快办好了土地征用手续,编制了船厂工程设计规划图,并从宁波带过来2000多万元资金订购各种设备。2004年初,台州海滨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在三门健跳港破土动工。

回到家乡的王宝富,已然不再是当年在宁波小打小闹的创业者。此时的他,怀揣着更为宏大的目标,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并招引专业技术团队,引入先进制造工艺,升级生产设备。“我们要做就做最好,打造一流的造船厂。”

2005年,“海滨”投产后的第一年,先后有5艘5000至13000载重吨的货轮下水,包括出口乌克兰的一艘万吨货轮,结束三门无万吨轮出口的历史。

2005年初,世界造船业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台州造船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欧洲船主的目光。

王宝富乘势而上,除从传统的散货船、油船、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制造业务外,不断探索特种船的建造技术,努力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台州海滨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不断迈向新台阶。

在台州造船业狂飙突进,势不可挡的同时,嗅觉敏锐的王宝富也提前洞见了潮退之后的隐忧。

“毕竟在造船行业做了30年,了解全球航运发展是有周期的,不可能年年都需要造那么多新船。但换个角度想,造出去的船总是要保养维修的。”为此,在积极承接造船业务的同时,王宝富也谋划起船舶修理业务的布局。

涅槃新生

2008年,金融危机如汹涌浪潮般席卷全球,台州的造船业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时间,订单锐减,众多船厂纷纷陷入困境,甚至大量倒闭。

“那时候,日子真的太难了,订单少得可怜,很多船厂都撑不下去了。”王宝富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感慨万千,不过在他心中,造船早已不仅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怀。因此,无论遭遇多大的艰难险阻与挑战,他始终坚定不移地坚守在造船行业,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我们几个股东都是自己家里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相信能挺过这波冲击。”

同时,王宝富更清醒认识到低谷期是企业练好内功、夯实基础、蓄势待发的机遇。2009年,他果断将之前还是雏形的船舶维修业务布局正式提上日程,投资建设船坞码头,为开展船舶维修保养业务做好充分准备。“当时,钢价也处于低谷,造船坞成本降低了不少,原本需要上亿元的造价,最终仅用六七千万元就顺利建成。”

此外,尽管造船业陷入了低谷,但王宝富凭借在业内积累的良好口碑与信誉,每年仍有一些客户慕名而来。

“就靠着一年一两艘船的订单,我们维持住船厂的基本运转,养活了船厂的工人。”王宝富说,在艰苦的造船行业,技术工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2013年7月,海滨船舶8万吨的船坞正式投用,年修船能力达60艘以上。同年,王宝富的儿子王峰辞去中国船级社验船师的工作回到三门,经手船舶维修业务,为艰难的海滨船舶带来了有生力量。凭借在中国船级社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广泛资源,王峰的加入,为船厂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显著提升了船厂的质量标准,进一步增强了行业认可度。

就这样,海滨船舶在逆境中顽强地挺立着,度过了艰难的低迷期,为后续的发展保留了希望的火种。

2023年9月,台州海滨船舶修造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金普海运有限公司签约,一次性签订10艘14亿元的59990DWT洋普超级节能散货船建造合同。当时,这笔订单不仅创下了该公司自成立以来的签单之最,也创下了台州市船舶行业一次性签单新纪录。

“这两年,我们的订单情况逐渐恢复到理想状态。2024年,我们产值达4亿元。目前今年和明年的订单都已经排满了,还有一部分订单排到了2028年。”王宝富说。

走一步,看三步。抢抓台州港口岸扩大开放、国家支持船舶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等机遇,王宝富大手笔投入资金,对整个工厂进行升级改造,扩建船台,更新设备,建设舾装码头。

经过改造,原本露天生产的分段船舶制作全部转入车间,打破了以往造船受天气影响的局限,还大大提高了交货周期的可控性;两台龙门吊从150吨更新为400吨的,5000吨货物码头兼靠3万吨舾装码头也于近期完成竣工验收,进一步提升了海滨船舶的船舶修造能力。

“2025年,我们估计能做到5个亿。”王宝富信心满满。

2025-01-21 从造近海小木船到造万吨巨轮,坚守造船业五十载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20000.html 1 3 王宝富:乘风破浪向蓝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