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昌来 文/摄
一
五代吴越国时,钱氏立国于杭州,在保境安民的基础上,重农兴利,社会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其时,钱氏崇拜佛、道两教,也推动了境内两教的发展,使吴越国成为“江南佛国”。
据《临海宗教志》载,隋唐两代三百二十年,临海兴建寺院三十三座,而吴越建国七十年,兴建寺院却达三十五座。
鸿佑寺亦是吴越国时期所创建。据《嘉定赤城志》介绍,鸿佑寺,在县(临海)东一百六十里,旧名资福。后晋天福八年(943)创建,宋治平三年(1066)改额,称鸿佑寺。当时有田七百零二亩,地一百六十二亩,山林三百八十四亩,寺产丰厚。其中,六百多亩是僧人围涂开垦的。据《台州地区志》载,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临海县桃渚鸿佑寺僧人,在鳌屿东洋至石井山之间围垦造田六百一十六亩。
北宋熙宁五年(1072),两浙盐务杜渎盐场署在东洋涧罗(桃渚北涧)围建,主要从事征收田赋盐额及治安管理等事务。鸿佑寺田地山林的税收,受杜渎盐场署的管理,乃从属单位。
宋绍兴二年(1132),湖北谷城人王之望,以父少傅的泽荫,补将仕郎。次年,授右迪功郎、昌化军判官,任杜渎盐场盐监,因管理税赋关系,与鸿佑寺僧人亦有交往。这从其所作的诗中可以看出,如《初至鸿佑成二百字》:
我生何悠悠,飘摇若悬旌。
已破龙华梦,复成鸿佑行。
鸿佑在何许,海阔山峥嵘。
地侵鱼龙窟,路与猿猱争。
晓日见初出,潮波无时平。
我来秋薄暮,寒雨纷纵横。
狂飙振林麓,窗户皆有声。
山鬼夜中号,怪禽篱外鸣。
我哀不能寐,起行迟天明。
歘然念身世,百感襟抱盈。
仲宣昔遭乱,避地之蛮荆。
登楼赋怀土,凄伤欲无生。
况我滞瓯越,八见秋风惊。
憧憧一州间,萧寺六易名。
已去还复来,如鱼被钩婴。
去既无所之,来亦何所营。
藜萑诚不充,萍蓬甘所丁。
兹地实乐土,浮生聊耦耕。
鸰原喜在眼,蠧简能娱情。
九夷亦何陋,四海皆弟兄。
其诗作在绍兴八年(1138)的秋日,时王之望初次去鸿佑寺游览。后来,王之望时常去鸿佑寺游览,如《又题鸿佑寺》:
石佛山头日欲颓,
寻僧不遇懒空回。
青鞋布袜云门路,
柱杖穿林归去来。
绍兴二十年(1150),杜渎盐场署又迎来姚宽来监理。姚宽,字令威,号西溪,会稽嵊县人。他也喜好访古寻幽,加上鸿佑寺是杜渎盐场署的联系单位,常有往来,其纪行诗有《行鸿佑路偶作》:
寻幽无十里,阔处见风涛。
绿树雨中密,澹山云外高。
心情亲醉境,愁色上颠毛。
早赋归来引,悠悠误尔曹。
杜渎盐场署到鸿佑寺路程不到十里,不远不近,一路上可看山海风光,观景赋诗,是一条不错的游览路段。
明洪武年间,僧法等主持鸿佑寺。法等(1370—1458),字觉初,号讷庵,俗姓王,临海人。十八岁出家于临海惠因寺,师事舅氏仁怀禅师。洪武二十一年(1388),应召至金陵,拜全室宗泐于天界寺,习佛学。后回临海,主持鸿佑、寿安二寺,又主龙华法席。天顺二年(1458)圆寂。
清顺治十八年(1661),为断绝与郑成功的联系,清政府下令禁海迁界(向内陆迁移三十多里),近海的寺院如广福寺、妙智寺、真如寺、精进寺、鸿佑寺皆废。到康熙十六年(1677)展界时,僧人通表重建鸿佑寺。
在朋友阿德相赠的《台州金石录》书中,笔者也看到鸿佑寺的遗事,里面有“提举司免纳涂田盐公据”的碑记,由于碑文剥落,根据不完整的文字,大概内容为:吴越国王府使臣潘榛为钱王积功德,在后晋天福八年(943)建鸿佑寺,并在石井岐的地方围造荡田,根据前政提举马台判的说法,涂田既已收税,不应当再缴盐额。但是后来,又有场吏重复收盐额。由于荡田被淡水冲刷,没有盐卤,哪有什么盐额?因此,鸿佑寺住持法玘,为石井岐涂田已经缴税,不应当再起盐额,并乞求提举开出不纳盐额的证明文书,将其刻在石碑上,树立在鸿佑寺的前面,以阻止场吏的重复收税。
二
历史悠久的鸿佑寺,就在石佛山边。去年6月,笔者实地探访了数次。
石佛山为三门浦坝港南岸之名胜,高约400多米,山顶上的岩石突兀,像佛头的额头、鼻梁、嘴巴、下颌等,惟妙惟肖。在临海市连盘、四岔等地往北遥望,有石佛静静地仰卧着。
笔者曾沿着黄四线,骑行一个多小时,来到了王沙村。六月酷暑,烈日炎炎,在村口的千年古樟下,有五六位村民在绿荫下乘凉,因为王沙村在石佛山的南边山腰,属中心地带,就向村民打听鸿佑寺的信息,寻思总能知道的,但是一问,大多数都不晓得。到后来,只有一位老者说,大概在金家岙村,有个叫鸿佑寺的寺庙。
于是照着指出的路线,沿着山脚,往东北弯半个圆圈。过花堂、长田等村,来到金家岙村,在小店阿婆的指点下,往村里骑去,在村道当中的古井边,往西看,写在木板上“鸿佑寺”的红字匾斜靠在木料堆边。此时,古寺已无踪迹,正在重建,老殿基被挖平,用水泥钢筋浇成一层平台,上层挖进山体,预建大殿。旧址前面有石头屋几间,养牛,堆杂物等。千年古刹已经了无踪影,心里一阵失落。
顺着南边山坡,走到平台上,在东北角的杂物堆边,笔者见到一截佛幢插在一个正方形的石构件上。
佛幢残长约0.3米,圆柱形,上刻有“菩萨”“南無”等字。
正方形石构件,高约0.4米,边长约0.5米,中间有约0.2米直径的对穿洞孔,四边皆凿龛雕有佛像,此佛像身着通肩式佛衣,结跏趺坐在莲台上,手施有合十印、禅定印、无畏印等。
对照资料,观其形状,大概是石塔的一层。与黄岩灵石寺塔内的石塔和临海小芝真如寺石塔有些相似。都是同一时代石塔构件,也都是凿龛雕像,为石塔中的一层。
灵石寺石塔凿制于开宝七年(974),是灵石寺砖塔里面的石塔,其中的第二层,三面凿龛雕像,佛像高0.16米,头饰高肉髻,着宽领交襟长衫,两手垂于小腹前,施弥陀手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小芝真如寺的石塔,是天禧五年(1021)临海承恩乡(小芝乡)弟子朱戒宝与家人发愿,为亡妻姚氏二娘建的二所阿育王石像宝塔,分立左右,各三级,其中间的一级刻着四面如来像。
相对来讲,鸿佑寺的四面佛像与真如寺的四面如来像差不多。
旧时鸿佑寺规模宏大,周边的田地山林都是寺里的,如今遗下的古迹有:村里大路当中的古井,整块石凿成的井圈;溪坑边大樟树下的石碾盘。据村民讲,在村北马路边的小雄粮站里,有块刻字石碑,被当作盖板,盖在水沟上,还浇上了水泥。不知这块刻字碑是否是“提举司免纳涂田盐公据”的石碑?
鸿佑寺所在的金家岙村,是颜氏居住地,从老书记颜叔的《临川镜架岙颜氏宗谱》看,金家岙原来叫镜架岙,其名来源于村西山顶上的岩石,像古代放镜子的架子,所以村子就叫镜架岙,至后来,叫成了金家岙。宗谱记载,颜氏也曾将田地捐献给寺院,如宗谱里有“四房敬堂公乃鸿佑寺舍主”的记载。
关于鸿佑寺,其围垦的海涂六百多亩,在鳌屿东洋至石井山之间。鳌屿不知在哪里?石井,现在有上石井、下石井的地名,大概就是这些地方。
千年过去了,曾经围垦的荡田,如今已融入阡陌纵横的沃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