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策 文/摄
周末得空,和友人同访临海市杜桥镇有名的古刹遗址—— 惠因寺遗址。
惠因寺位于杜桥镇上洋村龙头山前,背靠大山,左右山脉环绕,环境清幽。寺后的山上现存两处宋代的摩崖石刻。
据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惠因寺,在县东南一百二十九里。旧名“禅房”,南朝刘宋元嘉四年(427),为僧应俊所创。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赐名“惠因”。北宋天圣二年(1024),天台宗高僧择交法师出任主法席。北宋熙宁中期(1068—1077),僧了尘重修惠因寺。
惠因寺历经千年,一直香火绵延。现今我们所看到的遗址,荒草萋萋,除了一大片平地和一块“惠因寺遗址及摩崖”文保单位的石碑外,已经看不到半点古刹的痕迹。草丛里的屋基、零星的残砖断瓦,似乎在诉说着过去。
绕过寺院遗址,我们上后山,去探寻宋代的两处摩崖石刻。这两处摩崖石刻的书者皆大名鼎鼎,而立这两块摩崖的是南宋浙江名僧志南。志南和尚,字明老,号指堂,会稽人。其德业超迈,善属文,工书法,与朱熹、韩原吉等交好,朱熹有《与南老索寒山子诗书》:“熹启上国清南公禅师方丈”。所著有《指堂集》行世。此外,天台的“天台山”“佛陇”“万松径”等摩崖皆其所书。他的绝句《踏青》曾入选中小学课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拾级而上,跨过荆棘草丛,我们首先来到“佛偈”摩崖。此处为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所书,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中国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该摩崖题高0.76米,宽0.55米,行楷书。正文三列,款一列,内容是“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落款“黄庭坚书”。这幅作品是直接在一块完整凸起的岩石上略经修凿打磨,即依岩面所刻,洒脱随性,颇合所刻之内容。经同行友人提醒,我们还注意到右下角还有几个小字,依稀辨出其中有“志南”二字,其余已经风化不可辨。笔者查阅了资料,这段偈语节录庐山《七佛偈》的其中一段,为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十二月,时年47岁的黄庭坚应庐山广鉴禅师之请,书《七佛偈》,刻石于庐山秀峰寺读书台。碑文是黄庭坚为数不多的大字楷书,其用笔纵横奇倔,充分体现了黄书雄浑、奇逸、健壮纵恣的特点。
穿过“佛偈”摩崖,再蜿蜒上行数分钟,“墨池”两个大字便映入眼帘!“墨池”,为米芾所书摩崖,题刻高1.1米,宽0.9米,行书,落款“米老作 指堂立”。这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字摩崖!米老即米芾(1051—1107),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指堂”即志南和尚。洗墨池是米芾为官离任时,用不带一滴墨水走的行为来喻示自己清廉做官,所以他的“墨池”二字,一直被人广为推崇。据现有资料,他在广东英德为官期间,手迹有“宝藏”“墨池”,行书竖写,阴刻于石碑。
近距离观察和触摸这些摩崖,我们仿佛和黄庭坚、米芾、志南和尚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通观这两处摩崖,都是北宋大家的名品,在南宋时期为高僧志南所立,或许是通过摹本,抑或是原碑拓本,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知晓了,志南和尚曾在惠因寺修行过,并将两幅大作刻于后山之上,给台州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