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研究的关注点

徐岑琛

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坐标,当前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应当明确关键,找好关注点。

第一,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效经验推动乡村治理。2024年2月3日,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治理,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级自治和村务监督机制、深化平安乡村建设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新抓手、新办法。“千万工程”始终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为根本宗旨和实践目标,该工程以生态起步,但不止于生态,从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等层面,为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

第二,人工智能赋能社会治理进入快车道。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和社会治理场景融合度不断提升,大数据、算法的持续完善,可以高效协调不同部门,推动社会治理及服务下沉,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人工智能“狂飙突进”式的发展,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使用,可能会引发隐私安全、算法歧视、人类替代等问题,是社会治理的潜在风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提前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社会治理体系放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中部署,不仅体现了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也解答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改革的路径方向和原则要求。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的阐释,还应当从近年来国内发展情况出发,看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背后,仍然是风险挑战与战略机遇并存。因此,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隐患,是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必要举措。

第四,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更是扎实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但在社会治理层面也应当紧跟步伐。推动“三治融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化解城乡基层治理过程中自治运转不畅、法治建设不深、德治教化不够等问题,但是也要注意“三治融合”不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最终形成“三治”有机融合、积极互动的良性治理闭环。

第五,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全会对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的认识,已经上升到社会治理和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更高的定位。针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危机事件不断增多的现实需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能够引导公众养成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协助人们应对各类压力与挑战。推动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要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视角,涉及危机预警、风险研判、心理疏导、应急处置、舆情应对等诸多方面。这意味着需要整合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第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枫桥经验”的显著特征在于能准确地把握基层基础工作,最大程度地在基层预防和化解矛盾风险,始终将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作为社会治理的起点和根本。当然,也应当关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属性。新时代“枫桥经验”,从“一地之计”到“一国之策”,成为依靠群众进行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的代名词,在路径层面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正因如此,才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因此,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意义非凡,不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更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第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2024年11月5日至6日,中央首次召开社会工作会议,并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对社会工作作出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出党对中国社会工作规律认识的持续深化。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为什么要加强社会工作、怎样加强社会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阐明新时代社会工作的根本原则、价值取向、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基础保障等,为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社会工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既有明显的优势长处,也存在不同于西方的挑战议题。因此,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之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必然会呈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自身特色,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第八,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赋能社会治理。近年来,新兴领域聚集了大量年轻优秀人才和党员群众,加强新兴领域党建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新兴领域中新就业群体数量不断增多,针对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同城配送货车司机等大量以灵活就业为主的新就业群体的实际情况,需要因地制宜,充分认识到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延伸拓展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与传统党建工作不同,新兴领域党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堡垒,而是一个面向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开放空间,因此相关摸底、覆盖工作尤其重要。抓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还要创新工作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25-02-0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20745.html 1 3 社会治理研究的关注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