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贵芹
近段时间,随着人们的聚焦,周边不少地方又成了“网红”:有的是一片油菜花田,有的是一家餐馆,有的是一处新公园,有的是一家民宿。
几乎可以成为定律的是:一旦“网红”出现,人们便蜂拥而来。闻风而动追捧“网红”的同时,人们也无意中参与了“网红”的制造。
自媒体的发达,让某些事物有了成为“明星”的渠道和载体。而“制造网红”,很多时候是人们刻意为之。
去年初冬一个时期,天气晴好的周末,朋友圈里不约而同地“晒”红树林。孩子要写关于秋天景色的作文,苦于没素材,笔者灵机一动,很快从朋友圈下载了几十幅图片。那时,红树林是“网红”。
前阵子,腊梅开放,不少市民赶去网红点打卡。接着,盛开的油菜花田成了“网红”。近日,樱花、桃花盛开,“网红”照样会有。
从结果来说,“网红”带来的是“爆炸”效应——高关注度、高人流量、高经济(社会)效益。其背后,往往是精心的策划加上精准的宣传。
“网红”的产生,尽管有其经济目的,但也为市民带来了新鲜感和乐趣。有些“网红”还融入市民生活,成为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地,如一些集读书、购物、休闲、美食于一体的现代书院。
“网红”层出不穷,人们对“网红”的追捧,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们的确满足了人们对新事物、新口味、新视角、新风尚的期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但是,我们有必要警惕,不落入“红一把就消失”的陷阱,让“网红”“红”得久一点。
维持“网红”关注度,从根本上来说,要有别人无法复制的“硬核”特质。例如油菜花田,很多地方都可种植,如果不是规模特别大或者周边环境特别好,很难成为有吸引力的“网红”。
前几年,飞龙湖花海成了“网红”,前去打卡的人不少。那片花海就在飞龙湖畔,拍照的背景是碧水青山蓝天,环境优美。花海附近还有休闲基地,市民带孩子去放风筝、露营、野餐。看花赏景亲子游玩,都在附近区域解决了。这应该是飞龙湖花海成为“网红”的真正原因。
或者可以说,让“网红”“红”得久一点,要千方百计提高服务能力。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只是为了一时吸引流量而速成“网红”,那么这种“网红”很可能只红一时。
现实中不乏“网红”销声匿迹的例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服务能力跟不上。就像有的地方举办节庆活动,没有像样的停车场,没有配套的餐饮店,没有公共卫生间,人们来了又只能赶紧走,除了热闹一阵,很难形成真正的“网红”效应。
所以,打造“网红”的同时,最好多考虑一下怎样“红”得久一点。怎样以硬核实力支撑“网红”,怎样以最优服务留住客流,这是必须回答且必须拿出行动来的。
时代不断前行,生活时刻在变。出于互利共赢的心理,我们很乐意看到“网红”产生。但我们也不必凡“网红”必追,因为有些“网红”毕竟只为一时吸引眼球而已。
我们更期待,多些有内涵、有实力的“网红”。经过岁月打磨沉淀下来的,甚至成为品牌的,更值得我们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