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元 萌
今年元宵,龙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舞板龙、迎龙灯,似乎只有看到龙灯闪耀、龙腾虎跃的场景,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舞龙年年有,龙灯年年亮。如果说龙是承载美好祈愿的精神图腾,那么非遗就是背后的文化底色。台州非遗中的龙,有怎样的故事?今年的龙,又有什么不同?
造龙
今年,仙居县溪港乡安山村的板凳龙与往年有很大不同。224节,身长365米,寓意2024年新年新气象,也寄托着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
“事实上,今年我们准备了260节龙身,长达400多米,高近2.7米,这样的规格是前所未有的。”安山板凳龙筹备组负责人吕前展介绍,为了不破坏设计寓意,舞龙时才会接上额外准备的龙身,舞动起来也更加壮观。
去年年初,安山村的村民们早早准备好了龙桥板,也就是龙身的底座,长八尺、宽六寸的厚木板,两端凿圆孔,以一尺多长的木棒连接。
“真正开始制作历时近两个月,从扎骨架开始,再糊龙身,彩绘龙鳞、龙脊,最后制作龙头,一条板凳龙慢慢有了‘骨架’和‘血肉’。”吕前展说。
龙头,是一条龙的门面,也是安山板凳龙区别于其他地区板龙的关键所在。每一朵龙花,甚至每一根龙须都是纯手工制作。龙头顶部的锦鸡凤凰,栩栩如生;龙头四周装饰了10盏针刺无骨花灯,也是由当地非遗传承人亲手制成。
“传统龙花以白色为主。今年,为了配合村里首届非遗文化节在白天舞龙的需求,采用更鲜明的红白绿配色。每一节龙身也在原有蜡烛的基础上,安装了灯珠。”点上灯后的板凳龙,远望是鳞,近观是画,更加活灵活现。
在三门花桥,每年正月十三“上灯”,正月十六“落灯”,迎龙是当地元宵的固定节目。此前,花桥村的能工巧匠们忙着赶制龙灯,做花球、绘图案、修整龙骨等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为花桥龙灯在元宵亮相做足准备。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明洪是村里有名的匠人,拥有40余年的花桥龙灯制作经验。为准备今年的迎龙,他已经忙活了好一阵子。“骨架是前两年已经做好的,今年拿出来修整一下,也做了两个多月。”
“龙之精气,龙头是关键。”他说,龙头是尤其需要精心雕琢的部分,龙顶插上令旗,龙冠覆以鲜花,凤凰剪纸粘作龙眉,祥云纹样覆在龙面,看上去别具一格。
舞龙
正月十四,三门县要举办一场“含龙量”很高的元宵非遗巡游活动。高枧牡丹龙、孙家龙凤舟、花桥龙灯、杨家板龙等“非遗龙”悉数登场。
始于南宋的花桥龙灯,盛行于三门县花桥镇的花桥、上宅、两头门等村,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花桥通四海,五龙名天下”,说的就是花桥龙灯。
相传南宋建炎年间,金军南侵,宋高宗弃城遁海,在三门湾遭遇风浪,幸得一群白鹤保驾护航。当地人后建成白鹤殿,时有五条彩龙盘旋上空,百姓称奇,改名为五龙殿。当地人对龙的崇拜,演化成后来的花桥龙灯。
“传统的出迎仪式很讲究。出迎前到村里宗祠集中,龙灯起步时先在龙首火铳三响,鼓乐起奏,鞭炮齐鸣,然后狮子开道,旌旗先行。”李明洪说,龙灯要先奔五龙殿朝拜,再回到宗祠朝拜,然后出祠沿着路线开始巡游。
花桥龙灯与其他地方龙灯最大的区别,是红、黄、青、绿、紫五色龙灯同时出迎,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寓意四海一统、天下和合。
安山村舞龙,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在仙居民间,舞龙俗称为“揖龙”,又有“怡龙”的说法,这项习俗延续至今,是当地人为了祈求风调雨顺。
“按照当地传统,去年我们舞了龙,就得连续舞三年,不得中断。”吕前展说,今年村里在腊月廿七“起灯”,即开始舞龙,预计将在元宵节前后“落灯”。
舞龙开始前,由村民各自将龙身背到集合地,一节节衔接成一条完整的龙,等候夜幕降临。“锣鼓响,脚底痒”,到了晚上6点,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舞龙正式开始,这条长龙走村串巷,将祝福带给沿线的村民。
而舞龙中最精彩的,还得是盘龙。400多名村民组成的舞龙队伍里,抬龙头的人是绝对的行家。龙头气定神闲,龙身方能忙而不乱,在方寸之地盘出气势如虹。
比如一招“凤凰展翅”,先是“大盘龙”,将龙头盘在中间,再是“小盘龙”,将龙尾反盘于中,最后龙尾逐渐向外散出。随着锣鼓节奏加快,舞龙队伍也变幻出“双开门”“八卦图”等各种图案,光是盘龙就要盘一个小时左右。
舞龙是很耗费体力的,一套龙舞下来基本上要5个小时左右。“如果出村,时间就更久了。我们出过最远的村子,要徒步十几公里,舞完龙回来已经是凌晨了。”
忆龙
55岁的胡莲子,三门县珠岙镇高枧村人。她没有想到,一条龙,原来只靠女子的力量也可以舞动,而且一舞就是15年。
高枧牡丹龙2014年列入三门县级非遗名录,2021年列入台州市级非遗名录。胡莲子是第六代传承人。
牡丹龙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万历年间。早年间,牡丹龙常与古亭、抬阁等一起闹元宵。胡莲子最早看到的牡丹龙,是师傅郑才部用纸和竹片扎出来的,在村里的晒谷场舞动。
“以前,村里舞龙会从正月初二舞到正月十八,都是由壮年男子上阵。”她说,后来村里的男子大多忙着外出做生意,这项习俗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我和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就在考虑,怎么将传统舞龙传承下去,变成更适合女子表演的‘龙舞’。”经过重新编排的牡丹龙重回民众视野,并由女子扛起舞龙重任。
她介绍,一条牡丹龙分为九节,每节长约两米。龙头分别有两朵牡丹作为触须,牡丹花瓣为龙鳞,龙尾则是一只多彩的蝴蝶。“我们的牡丹龙,静止时是一朵朵艳丽的牡丹,舞起来蛟龙戏水,彩蝶扑飞,好像有了生命。”
一条龙,光是龙头将近15公斤重,舞一条龙需要10人左右配合。出一台表演,基本上是双龙共舞,有时阵仗更大,需要近50人共同表演。
今年过年,胡莲子和牡丹龙女子文化艺术团的团友很忙,不是在演出,就是在排练,但这群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人,舞起龙来还是活力满满。“虽然舞龙很累,但能把这份技艺传承下来,我们觉得很值。”
而对于80后吕前展来说,舞龙唤醒了儿时回忆。
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大人去背龙,自己就跟在旁边。那时,舞龙可是天大的事,男女老少,全村出动。一条龙,舞遍村里的每个角落,有时舞到村民家中,村民就会摆出好几桌“龙饭”,款待舞龙的人。
每次舞龙“落灯”后,村里人都会争着拿走龙花、龙须等,因为这些龙身上的部件在村民看来代表着祝福和好运。至于龙桥板,也要背回家,供在家里最高的地方。
“今年,安山村舞龙盛况空前,很多乡贤、年轻人都回到家乡,加入舞龙队伍。年长的龙头带着年轻的龙尾,这就是家乡‘老带新’的传承。”吕前展表示,按照习俗,明年村里还会举办盛大的舞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