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慧
说到温岭的闹元宵习俗,石桥头、石塘两镇不可不提。
这两个镇民间自发的闹元宵习俗源远流长。其中,石桥头镇原石桥街村、前林村、后林村、后台门村(以上四村现并为石桥新村)、何岙村、原中扇村和大甲头村(以上两村现并为中扇新村)有七村轮值元宵迎灯习俗,上王村有迎大灯习俗。
上王村的王氏大花灯也叫龙凤花灯,历史悠久,现存石碑《两保碑文》有“嘉庆十六年”“迎灯”等字样,可知清嘉庆年间温岭即有元宵迎花灯之风俗。清末民初时,王氏大花灯更是以“高、大、精”特点名闻台州。1956年元宵节后,迎灯活动被“叫停”;文化大革命期间,原先保存在王氏祠堂中的王氏大花灯骨架遭到人为破坏,此后几十年里再也没有举行过迎大灯活动。
在村民王春梅等的努力下,两盏高达13.8米的龙凤大花灯,在2003年元宵节重现上王村。此后该村多次举办过迎大灯活动,大灯高度也不断增高至20.12米。2009年,“王氏大花灯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塘元宵习俗,则在2016年12月30日入选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2月,由温岭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编、邵银燕编著的《石塘元宵“扛火镬”习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温岭第一部有关“石塘元宵习俗”这一项目的专著,同时也是浙江省文化创新团体研究成果和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成果。
牛年元宵节前,笔者重温了《石塘元宵“扛火镬”习俗》一书,深感这本历时7年完成的著作,诚如作序的温岭籍专家连晓鸣所言,“这是一部值得推荐一读的民俗志稿”,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图书。
早在此书出版前,邵银燕就曾将书稿交由笔者等人,征求修改意见。2019年元宵节前,笔者也曾随邵银燕去箬山兴建村拍摄“爆”火镬的有关镜头。
《石塘元宵“扛火镬”习俗》所写的民俗事象,是指在石塘镇原箬山、石塘、钓浜三镇范围内的闹元宵习俗。所谓“扛火镬”,是指当地渔民在元宵节前,扛着燃烧木柴的铁镬——当地人称之为“火鼎”,带领台阁及其他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在村落中巡游的庆丰收、保平安民俗活动。这一活动,箬山人称之为“爆何嗲”“哏何嗲”,意为“爆火鼎”“扛火鼎”,温岭方言称之为“爆火镬”“扛火镬”。过去,“爆火镬”的发起者扛出火镬后,响应的村要燃放鞭炮表示响应,跟着队伍一起巡游,在连续三晚的扛火镬过程中,如果在后两夜有人放鞭炮响应,则还要陪着再扛三夜。因此,对最初的发起者来说,所需要的费用难以预料。
清末举人陈策三的《箬山扛火镬竹枝词》中的一首竹枝词:“元宵灯火旧乡风,箬地乡风却不同。底事村村扛火镬,麒麟山要火通红。”形象地写出了箬山闹元宵扛火镬的盛况。现在则演变为约定时间一起扛数晚,在时间、规模、频率和规则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承和革新。
邵银燕是从2013年开始关注石塘元宵习俗的。据其在后记中自述,撰写该书的动因,是因为在研读《中国江南沿海村落民俗志》时,读到中日民俗考察团成员民俗专家刘晔原的一句“探求它的来历,应该和小人节一样意义深远”,扛火镬才走进其视线。2014年,“石塘扛台阁习俗”被列入温岭市级非遗名录;同年更名为“石塘元宵习俗”,被列入台州市级非遗名录;2016年顺利通过升级申报,被列入省级名录。在申报和调研过程中,邵银燕对石塘元宵习俗的理解越来越深,因此下决心对该习俗作记录和梳理、总结、提升,整理出版专著。
在编著过程中,邵银燕多次利用节假日到石塘调查访问,两次到泉州寻找石塘的闽南文化之根,并利用一年时间听取各方意见,方才完成这部共7.8万字、包含177张图片的民俗专著。
《石塘元宵“扛火镬”习俗》分《石塘闽南移民文化》《“扛火镬”的历史演变》《“扛火镬”的发展阶段》《“扛火镬”的相关表演形式》《“扛火镬”的主要传承群体》《“扛火镬”的文化意蕴》《“扛火镬”的现状和保护》等七章。
这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写得特别具体。像《“扛火镬”的发展阶段》这一章里,邵银燕采访了黄梅香、庄廷川、郭家甫等当地老、中、青代表人物,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原生期、文化大革命的低潮期、改革开放前后的复兴期和新世纪后的繁荣期,介绍了各个时期的“扛火镬”活动情况。在岁月的变迁中,“扛火镬”习俗也呈现变化,像照明从汽灯演变为日光灯、发光二极管灯(LED灯),现在有的还在台阁里装上平板电视,台阁中的戏剧人物造型,也加上了流行的现当代电视剧内容。原先的纯“扛”台阁,也由于在台阁下面装上滑轮而变成“推”台阁。《“扛火镬”的相关表演形式》这一章里,介绍了扛台阁、大奏鼓、民间锣鼓、舞龙、滚鱼等表演形式。
《“扛火镬”的主要传承群体》一章,在传承脉络一节中,列了四代传承群体的人员名单,每个传承人都列出具体的负责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在当代的传承群体一节中,写了发起人和组织者、台阁的装扮者(包括选角和角色扮演者)、仪式的主要参与者,写得非常细致。像2017年2月12日(正月十六),在海滨村化妆室正在打扮的台阁表演者,6岁至13岁不等,书中把他们所在的学校、班级以及年龄和籍贯(所在村)等都列了出来,可以看到,参与的还有在松门小学读书的学生。2014年参加石塘元宵活动的台阁情况,书中也以列表方式,列出了参与各村台阁扮演者的数量,有无龙、狮、鼓乐,以及剧目内容、所扮演角色名称和场景描述等,还附录了2014年石塘元宵节“扛台阁”巡游展示活动工作方案。这些详尽资料,有效还原了石塘“扛火镬”活动的原貌。
对于“扛火镬”活动的文化意蕴,编著者认为,石塘人“扛火镬”,其实是以村落共同体的名义,延续着古老的火塘信仰。作为闽南文化辐射区的石塘,间接地传承了古代中原文化的这一文脉。闽南的“扛火镬”活动,最初是简单的财神开路仪式,到了石塘渔村,则变成了由火镬和台阁组成的内涵丰富的文艺踩街活动,使其成为元宵祭祀信俗的核心元素。这项活动沿着民间祭礼信俗的方向不断发展,渐渐融入台州的本土文化(如台州的“特地戏”)等,成就了现在的具有台州地方特色的石塘元宵“扛火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