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剑锋
2月24日,温岭市松门镇经济发展办公室联合镇总工会、商会等举办2021春季人才招聘会。这场家门口的招聘会,吸引了24家企业前来参加,提供岗位近千个。(2月25日《台州日报》)
春节一过,用工市场又热闹起来。专场招聘会为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搭建了一个最直接的交流平台,已成为破解“用工荒”“找工难”的有效载体。
纵观全局,一场接一场的招聘会,一个又一个的用工岗位,印证的是我市经济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但需要正视的一个事实是:招聘活动有相当高的上座率,但实际的用工签约率并不高。换言之,不少单位依旧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人,相当多的求职者也无法找到心仪的岗位。这起码反映了三个不容规避的问题:一者,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企业,对务工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招兵买马”不再是简单的“捡到篮子都是菜”;二者,新一代求职者不光关注待遇和酬劳,更注重人文环境、发展空间,可以说既要“岗位”又要“地位”,不会随随便便将就;三者,有些招聘会只是为了完成某种“规定动作”和“下派任务”,图表面的招聘场次和用工数量,而不以“用工单位招了多少人”论成败。
用工结构性矛盾不是一个新鲜话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当下的招聘会不能仅仅发布简单的用工消息,而应具体分析缺哪种类型的工人,并在提升劳动力素能与市场用工需求的匹配度上狠下功夫。再者,且不说招聘会现场无法容纳更多的务工人员,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也可能因为路途遥远而无法参加招聘活动。
于此而言,专场招聘会要多一些“量身打造”,我们不仅要看招聘会举办了多少场次,更应看用工单位和求职者能否满“载”而归。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市场供需,摸清行情,摸准心态,找到缺工的症结所在,运用大数据分析提出用工建议。譬如,求职者的创意力、亲和力、学习能力将成为重要的选人用人指标;纺织服装、机械等企业并不缺少流水线上的装配工人,而是技工紧缺、高技能人才紧俏;另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及时有效地发布更精准的招工信息,切实提高就业信息传播的到达率和有效性,并推行企业用工情况“红黑榜”,从而实现零距离供求对接。再加上因人而异进行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求职者的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而不再东奔西走“白忙乎”。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精准到位的招聘会方能事半功倍,这考量着职能部门的行政智慧,也能看出其所持的民生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