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海洋生物住“豪宅”

椒江:全省首次投放复合型人工鱼礁

本报记者屈扬帆 本报通讯员王丹凤

3月5日上午,为了给海洋生物建设美丽家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大陈岛海域迎来今年首次人工鱼礁礁体的投放。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投放的“鱼贝澡复合礁体”也是浙江海域首次尝试,该礁体能增加跟海体的接触面积,让微生物附着,让藻类依附生长,给贝壳类提供栖息地,给小鱼小虾提供捕食地,给大鱼提供产卵最佳地,是名副其实的复合型“海底豪宅”。

1300个礁体入海 投放海域达34公顷

当天,天气晴朗,海面微风。对于椒江区大陈海洋牧场里的海洋生物来说,这一天是个“好日子”,因为它们即将乔迁至人类馈赠的“海底豪宅”中,从此结束“居无定所”的日子。

“大年初六全部准备工作就已经做好了,一直在等‘老天爷’赏脸,等风停、等浪歇。”该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尹凌华说,海上作业安全大于一切,投放鱼礁礁体必须得在海浪足够小的情况下操作,且这样的好天气得持续4至5天才可以。为了等到这个“良辰吉时”,投放工作足足推迟了两个星期,1300个礁体将在近期陆续投放,投放海域达34公顷。

记者在大陈竹屿岛西北海域看到,长40米的鲜红色大吊臂立在湛蓝色的海面上,当天要投放的128个礁体整齐码在船上。单个长2.5米、宽2.5米、高1.9米,4根柱子,16根附着基,内含4层,重达6吨,这便是海洋生物们崭新的“豪宅”了。吊机将礁体四平八稳地吊起,缓慢放入海中,再由潜水员潜入礁区海底确定礁体是否平稳到达海底,若出现严重沉降或倾斜现象,则还需再调整。投放成功后,尤为适合黑鲷、真鲷等岛礁性鱼类生长。

这是一款海洋生态保护的“神器”

为什么要投放人工鱼礁?

据介绍,大陈岛海域附近的海底是平的,没什么礁石,不是特别利于海洋生物长期“住”下来。人工鱼礁就是人为制造一些利于鱼虾长期生存的海底环境。鱼虾贝类愿意“住”下来,就会慢慢发展成族群,建立起优良的海底生态。除了给海洋生物一个“家”外,这些礁体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遏制杀伤力较大的捕捞作业方式。对于那种拖网式捕捞,网下去就会被礁体钩住,这也是保护海洋生物的一种方式。尹凌华告诉记者:“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生产力。”

有数据表明,人工鱼礁有助于资源成倍或数十倍的增加。据专家长期对比分析:人工鱼礁的鱼类品种一般由非礁区的3-5种,增加至45种左右;人工鱼礁的渔产量,一般比非礁区提高10-100倍,最高达1000倍;投放人工鱼礁后,附近海域的海藻数量成倍增加,对海洋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建设集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海洋牧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陈海洋资源丰富充沛。多年来,由于环境污染以及过度开发,导致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海洋生态的修复和近海渔业资源的养护,成为大陈海域迫切需求。

2017年,大陈海域成功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集旅游、休闲、垂钓、观光于一体的海洋牧场成了现代渔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也对海洋生物资源增殖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台州市、椒江区两级海洋与渔业部门对下大陈、竹峙和洋旗等海域大力开展调查,并通过设计、改造人工鱼礁与网箱式、浮筏式浮鱼礁等形式,努力构建海洋生物栖息、繁衍的良好场所,有效改善大陈海域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海洋生物种类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生息场所,从而达到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增殖的目的。

2021-03-07 给海洋生物住“豪宅”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6328.html 1 3 椒江:全省首次投放复合型人工鱼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