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幸福教育 增强民生福祉

邱小方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不要唯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总书记的教诲语重心长,直指教育根本。不要唯分数,“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是学校教育如何培养真正的人、如何成就幸福的人的根本遵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以“培养真正的人、成就幸福的人”为己任,全力推动实施幸福教育,不断增强群众的教育幸福感,为增强民生福祉贡献教育力量。

一、实施幸福教育是教育的现实需要

从现实情况看,全社会的教育幸福指数有待提高。

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并不强。中学倡导“让学生享受春游般的学习幸福”,即早上上学前,想想就已幸福;到学校后,全程都很幸福,每一节课都很陶醉;晚上回家时,还有幸福回味。这一倡导,在当下,仅仅是努力方向,在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学生的学习幸福感并不强。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不强。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顽瘴痼疾下,部分教师被渐渐异化为“教学机器”,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成就感受到了伤害,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倦怠感在一定范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当下,部分教师体会不到教书育人的职业幸福感、自豪感。

全社会的教育幸福指数有待提高。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和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部分家长对教育渐渐呈现出焦灼不安的状况,再加上一些学校急功近利的“唯分数”理念,使得部分学生步入社会后,创造幸福的能力储备严重不足,以致于为自身创造幸福、为社会增进福祉力不从心,全社会的教育幸福指数增长缓慢。

二、实施幸福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是传递幸福的事业。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传递幸福的事业,其本身应该是幸福的。

教育是创造幸福的事业。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也是一种素养和能力。通过教育,让学生“乐群”——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合作的能力,“善学”——学会主动求知能力,“修身”——学会成长和涵养自己的能力,“求真”——学会身体力行能力,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创造幸福的素养和能力。

教育追求人的终身幸福。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将办学理念确立为“立足学生一辈子的成长”,追求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的生活。

三、实施幸福教育是教育的使命担当

创新幸福教育的方法。转变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培养模式。构建幸福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融合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劳动教育,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内容切实内化为学生的态度、能力、知识、经验,让学生幸福地发展。

建设幸福教育的教师队伍。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制定年度教师幸福计划和名师培养计划,让每位教师都有厚实的职业幸福感和事业成就感。教师的幸福状态对全社会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教师幸福既体现对于教师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更起着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教育引导作用。

营造幸福教育的氛围。要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要切实增强教育工作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大力弘扬“师生对幸福校园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的幸福教育理念。要推动形成家校协同共育机制,倡导家长对待孩子做到“心到、理到、情到”,即在本能上心疼孩子,理智上认同孩子,情感上共情孩子。

2021-03-17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07174.html 1 3 实施幸福教育 增强民生福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