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谷尚辉 通讯员叶静娜
清晨,三门的泰和路逐渐热闹起来。王建良准时来到这里,开始巡查,他是三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的首批“临时街长”。
为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市民群众了解与支持城市管理工作,今年该局创新工作方式,推出“临时街长”。
“临时街长”由平常工作不配合的“钉子户”、被处罚的当事人或热心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在上岗前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综合行政职能。在基础测试合格后,手戴“临时街长”红袖套开展工作,一旦发现商户违规经营,率先进行劝导,如果屡教不改,由执法队员进行立案查处。
胡忠健是一名社工,因为和城管工作经常产生交集,也被选为首批“临时街长”。
劝导占道经营的临街商铺,将乱停放的非机动车摆放整齐……胡忠健说,虽然有岗前培训,他也了解了不少综合行政执法队员的职责,但他觉得“临时街长”需要做的事没有分内分外的说法。“有什么事,自己能解决的就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上报给执法队员,辅助他们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胡忠健遇到过不配合工作的商户,也挨过骂。他说,有时候一天下来,话说太多,嗓子都哑了,只有真的去体验了,才知道城管工作的不容易。
“首批‘临时街长’选择的都是比较熟悉城市管理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首先在海润中队试行,他们会搭配执法队员一起上街巡查,参与城市管理工作。”三门县综合行政执法局海润中队副中队长章文倩说,通过“临时街长”的方式,可以让市民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也能让市民在工作中感同身受,理解并支持城市管理的工作。
她认为,市民从城市管理的“配角”变成“主角”,可以激发自我管理意识,形成一股强大的“内生动力”。
“下阶段,我们会将有意愿的被处罚当事人纳入‘临时街长’队伍。”章文倩说,只有让他们也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才会体会城市管理的重要性,理解这项工作。这也有助于改善基层治理微循环,形成一套回应群众诉求的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通过前期的招募,目前三门已有10余人成为“临时街长”,首批4人已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