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我听

一座海防卫城,一段海门历史

主讲人蔡一声

椒江大地曾经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卫城,600多年前,海门卫作为浙东南重要的抗倭前沿阵地,受到明朝廷的高度重视。设置高级武官职级,派驻戚继光等名将,并有大量军队驻守此地。海门卫城因此在台州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产生深远的影响。4月17日,椒江图书馆一场题为《海门卫的历史变迁》的讲座,为听众解读了明代海门卫的管辖范围、指挥层级等历史细节。主讲者为政协台州市椒江区委员会文史专员蔡一声。

蔡一声/讲述 陈伟华/记录、摄影

我先从海门卫所处的历史背景开始,讲述卫所兵制。

明代的卫所兵制,吸取了中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这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据史料记载,卫所是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永乐时全国兵员达200万人。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全国卫所由五军都督府管辖,以五军都督府、都司、卫、千户所、百户所五个层级组成,县与卫所分治。卫设指挥使,大约统兵士5600人。

卫所制度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它是解决军饷供给的一种重要办法,曾使军屯年产出几乎与户部年收入大体持平;它对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作用很大,军屯有利于荒地开垦;它能发挥日常防御职能,以屯养军,军屯受制于卫所,这有利于辖区内屯田和军户的管理。

再来看看海门卫的历史方位概况。根据谭其骧老师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海门卫城(包括前、后、左、右、中千户所)所在地,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瓯越;秦国时期位于闽中郡境内;西汉时期位于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回浦县;东汉时期,位于扬州刺史部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西晋、东晋时期位于扬州临海郡章安县;隋时期位于永嘉郡临海县;唐时期位于江南道台州境内;两宋时期位于江南东路台州章安镇;元时期位于浙东道宣慰司台州路海门,明时期位于浙江海门卫;清时期位于浙江台州府海门。

海门卫最高职位为掌印指挥使(正三品),同期台州府最高职位为知府(正四品)。它由浙江都司直辖,且自成区域。

海门卫始建于1387年,有点像长方形,城周五里三十步(约4192米),高二丈五尺(约8米),建城的大部分石头,是从黄岩城墙上拆下来的。这儿建了城门五座,分别为东门晏清门、西门宁远门、南门德风门、大北门临江门和小北门靖波门,城外北、西、南三面还造有护城河。现在留存的有东门(位于东山岭)和南护城河(南门河)。

海门卫设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附辖健跳千户所、新河千户所、桃渚千户所三个所城。将士们在自己驻守的城外,开垦荒地、滩涂,屯田养军,还向政府交纳名为“屯田籽粒”的赋税,规定军屯“亩税一斗”。海门卫实行“军民分籍”制度,世官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海门卫经历了浩荡变故,也留下许多故事。

戚继光抗倭,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559年,戚继光改任台金严参将,驻军海门卫,这里迎来崭新的篇章。

其一,海门卫辖区屯田垦荒事务得到发展。1546年—1553年,戚继光曾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后来到了海门卫,继续对屯田垦荒事务进行细化和完善,以保障军事后勤供给。

其二,海门卫辖区军务得到加强。1553年—1555年,戚继光任山东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着登州、文登,1555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一职,次年升参将,负责宁绍台三府的防务工作。1559年,他任台金严参将,进驻海门卫,并在这儿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他推出一些有力举措:整顿军队,赴义乌等地招募3000多名乡兵,亲自训练;改变战法,在训练军队时,采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了飞刀、飞枪和飞箭等;改变战术,由被动防御改为主动进攻,连战连捷。

其三,抗倭大捷,战果辉煌。戚继光率戚家军出击,在花街、上峰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九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史称“台州大捷”。

戚继光抗倭故事在台州流传很广,直到今天,台州的许多民俗还与戚继光有关。比如山粉糊和食饼筒,这些台州人熟悉的美食,都是与戚家军有关的历史文化名小吃。

山粉糊,一般指糟羹,是台州元宵节特色小吃。传说有一回,恰逢正月十四日,戚继光率军抗倭被包围在三门的仙人洞中。当地老百姓见戚家军躲在山洞里,便纷纷送食物给他们吃。于是,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青菜、萝卜、笋,各种农家菜都有。他们先把这些蔬菜切碎,再放进番薯粉糊一起烧熟。这种烧法流传了下来,就成了后来的“山粉糊”。

食饼筒,又称“麦油脂”和“五虎擒羊”。相传在戚继光抗倭时期,家家户户都做了菜肴想要犒劳戚家军。但是这么多的菜,怎么送去军营,着实是个难题。于是,聪慧的渔家女就做了饼皮,把菜都包进饼皮里,送给士兵们吃。

2021-04-24 你说我听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1057.html 1 3 一座海防卫城,一段海门历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