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中的生命观

元 萌 /文

台州市图书馆 普通文献借阅室 I242.1/G07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魏晋时期人们对鬼神的信仰、对神仙方术的执迷,以及在崇尚虚无的生命观念的作用之下,思想往往超脱现实世界,而游弋于虚无、瑰丽的超我境界。

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就通过一系列光怪陆离的梦境,建构了一个虚实相生的世界。它以梦境作为媒介或载体,引领我们去找寻精神世界的出口;同时又以一种出离的姿态反观人类生存的状态,对人生的悲欢无常作出启示性的注解。

卷五中《蒋侯招婿》一则,讲的就是一个与现实体验相关,却又存在一定异化色彩的梦境——

三个男子一同前往蒋山庙游玩,途经几座女神像。当时他们几人喝醉了,就各自指着一座女神像,开玩笑说要和自己结为夫妻。当天晚上,三人都梦见蒋侯派人传达旨意,对他们说:“我家的女儿相貌丑陋,承蒙各位眷顾,我将择日迎接你们。”三人得知他们做了相同的梦后,感到十分恐惧,于是准备了祭品前往蒋山庙请求宽恕。那天晚上,他们三人又都梦见蒋侯亲自来访,说:“既然你们眷恋我的女儿,我也希望你们早日结合。又怎能容许你们中途反悔呢?”不久之后,三个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死了。

这则故事以梦境为载体,传达了一种因果报应、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告诫人们当常存虔诚敬畏之心,劝奉人们一心向善。而这正与魏晋时期崇尚佛道的风气一脉相承。

二人及多人同梦的主题,在卷十中的《谢郭二人同梦》中也有体现。谢奉和郭伯猷是对好朋友。一天,谢忽然梦见郭和别人争夺赌博的钱,受到水神的惩罚,落水淹死了。谢还亲自为郭办丧事。谢把梦见的事告诉郭,郭听后说自己梦到了同样的事情。随后,郭去上厕所,在途中倒地断了气。后来谢给郭操办丧事的情节,和梦中所见别无二致。《搜神记》的梦境经常用来预测未来,尤其是预见死亡,从而凭借有限的梦境表现洞彻的生命意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则基于时代的动乱与精神自由解放的双重背景之上。

因此,魏晋士人的生命观中常有一种贯穿生死的悲凉。“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强烈感受正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标志。他们面对生命易逝的现实,立足于个体生命的情感体验,表现出对死亡这一主题的观照和思索。干宝通过梦境的记述,建构了梦境与生命之间的无形联系,传达出一种“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生命观。

魏晋士人的生命观在当时的黑暗时代熠熠生辉,是追求生命自由意识的全面觉醒。

在历史的长河中,魏晋是一段常年动荡不安的时期,割据混战、疾病肆虐,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社会,人们在夹缝中寻求生机。因此他们往往感慨生命的短促与脆弱,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与生存的焦虑中,愈发意识到生命的珍贵,重视生命的深度与厚度。

同时伴随着旧礼教的权威瓦解,当时的魏晋名士开始质疑旧思想,追求思想上的开放与自由。只有摆脱了精神上长期以来的束缚,才能转向寻求人生中新的信仰与新的寄托。

换言之,当时的人们处于个体信仰的转型期,以往附庸在身上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已经磨灭殆尽,需要新的价值观来替代原有的价值观,也需要重新探讨、界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就像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纵情声色、放浪形骸的表面下,深藏着精神的苦闷与对俗世的愤懑。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只能以超脱旷达的态度直面人生的苦难,结伴交游,纵酒欢歌。

如今,我们仍能从魏晋的文学作品与文人品格中汲取到深刻的生命启示。无论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还是放旷不羁的“竹林七贤”,无不遵从了内心的真正选择,实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在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需要寻求其中的平衡,在虚无的叙述中寻觅真实,珍视当中闪现的灵光与宝贵的生命意识。

2021-05-29 元 萌 /文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4205.html 1 3 《搜神记》中的生命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