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旅志

“丑陋”的水泥柱

卢江良

(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

那年夏季,我同单位赴台州大陈岛开展“群建”活动。在岛上的最后一天早晨,我们进行“环岛毅行”,当临近目的地时,我发现那边有一批柱子,它们由水泥浇注,参差不齐,矮的不过膝盖,高的超越头顶;而每根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但看上去都极为怪异。它们竖立在那里,在美丽海岸的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甚至于奇丑无比。

那是一些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放置在那里?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近了它们。在细察之后,发觉这些水泥柱,每根都代表着一次入侵该地的台风;每根柱面上均记载着当次台风的编号、名称,登陆时间、地点,中心最低气压、最大风力,登陆地受灾、死亡、失踪、受伤人数等信息;它们的高矮,由台风的强弱决定,强的就高些,弱的则矮些。

在这些水泥柱中,最高的那根,记载着“0414号台风‘云娜’”的情况:0414号台风“云娜”(强台风级)于2004年8月12日20时在石塘登陆,中心最低气压950百帕,最大风力14级(58.7m/s)。这是自1997年以来至当时登陆中国最强的一次台风,从台风命名序列表中除名。椒江区471000人受灾,16人死亡,2人失踪,129人受伤。

不过,这些水泥柱的矮与高,并不代表受灾程度的轻与重。我看到离“云娜”最近的那根水泥柱,论高度不足“云娜”的三分之一,它“匍匐”在“云娜”的“脚”边,柱面上记载着那次台风的编号“8923”,但没有名称,它1989年9月15日19时30分在松门登陆,造成椒江区53人死亡,10人失踪。

目睹着这些水泥柱,我蓦然有些感动。应该说,之前,我们在此已待了一天一夜,除了参加“群建”活动,便跟随着岛上的生活节拍,自由地穿梭于山海之间,目光所及之处皆为自然的壮美与浪漫,每一秒都过得悠闲自在,仿佛来到了一个梦幻世界。然而,正是这些水泥柱,向我们揭开了在这里生活的另一面:在岁月静好的背后,暗藏着凶险。

于此,这些水泥柱,在我看来,既是对“虚假”敲响的一记警钟,更是对“真实”发出的一种呼唤。它们的竖立,不仅体现了对死难者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利于民众对灾祸的认知,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面对下一场可能到来的灾祸,可更好地应对或有效地避免。正因如此,透过它们丑陋的外形,我无不感受到了一份臻于至善的内在力量。

同时,我不禁暗忖,20世纪以来,全球重大灾祸频发,我们是否应该凭借对自己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或竖起一根柱子,或筑起一堵墙,或立起一块碑,忠实记录与之相关的所有信息,用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积极面对各类人群,聆听最真实的声音,在悲痛中汲取力量。唯有这样,才能“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比平时更多的东西”(恩格斯语)。

光阴荏苒,离那次“群建”活动已过去大半年。此刻,当我写这些文字时,尝试着回忆大陈岛上的景观,可是能够记起来的只有点滴,而且是那么依稀缥缈。然则,那些水泥柱不一样,它们清晰地“竖”在我的脑海里,一根挨着一根,零星地排列着,虽然看上去是那么奇形怪状,但焕发着美丽的光芒。或许,这是真实的力量,更是文明的力量。

2021-06-06 艺文旅志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14778.html 1 3 “丑陋”的水泥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