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证故乡,从行走开始

——读何万敏《凉山纪》

在自然面前的自知渺小,与在凉山人面前的自知平等是同时存在的

张家鸿 /文

关于家乡大地的非虚构写作,如果缺少一次次亲身走过、亲手碰过、亲耳听过、亲眼见过,很难想象会写得神完气足。一味抒情,并不是非虚构写作的适宜之路。以记录为主,写实为首要,兼有点到为止的情感流淌,方为非虚构写作的正道。何万敏的《凉山纪》就是这样一本书。

写作从行走开始。原本可以抄近路返回县城,他却特意沿着螺旋式乡间公路爬升到坪坝乡,由此至海棠镇,走的正是清溪古道的一段。从野牛坪到鹿鹤,需顺着褶皱的沟底逐渐往上爬,这一爬即是两个小时,否则无法于夜幕降临时顺利落脚友人家中。为寻觅一处理想的拍摄点,于隆冬季节的荒草间、无路可走的陡坡上兜兜转转,摸索一个多小时之后停下脚步。停步之地还是逼仄。从冕宁县锦屏镇出发,沿着雅砻江溯流而上,流连忘返于大河湾一带。很显然,行走是《凉山纪》的源头。若无几十年里和凉山大地的亲密,断无这部厚重的著作摆放于读者面前。

于行走中遇见,是缘分,也是解读,解读眼中见到的一个个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故事。担任板诺洛村党支部书记的阿侯娘娘,像庄稼一样在那块土地上成长起来。数十年与村民相处,哪一家的家底,哪一户人的脾气,他都不陌生。在他的主持下,村里统一把村民需交给电力公司的钱垫上,为村民谋福利的同时且不增加他们的负担。在村里安装45盏路灯,有红白喜事和每逢过节全开,站在山上看村里光亮得像城里一样。

有责任心、使命感的人,他们不是何万敏讴歌的对象,而是忠实记录的饱含热度的个体。这些个体有基层干部,也有普通的村民。会东县东德镇鹿鹤办事处黄草坪村人潘友明被作者视为亲人。当何万敏与朋友们一行七人到达他家中的时候,潘友明已经准备了丰盛的晚饭。除却清炖鸡、腊肉、四季豆、荞丝、辣椒,还有小灶酒和罐装啤酒。即将入睡前,潘和妻子拿出七八双五颜六色的新拖鞋,扯掉商标后,又端出几盘热水让客人们舒筋活血。他们自己打地铺,把床铺让给客人们。在荒僻的他乡,简陋的村落里,得着如亲人般的呵护与关怀,何万敏自觉“谢谢”二字的难以启齿。

“王妃”二字记录的只是肖淑明婚姻的际遇,身为土司的老婆给她带来的是往后岁月里政治遭遇上的诸多不顺,被批斗、被逮捕、被判刑。在农场改造期间,她学医、搞统计、当保管,直至八年刑满时留队。不管人生经历如何,这个从成都远嫁至泸沽湖再未曾回去过的弱女子,有常人少有的坚韧。

这些或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遇见,令作者心灵经受一次次洗礼,甚至震撼。凉山的人文之美与自然之美结合得如此完满,才让凉山成为最为独特的人间胜境。邛海的美浑然天成,如一面明镜点缀在群山之间,是刚硬中突降的柔美。上游的悠缓散漫、中游的放浪不羁山呼海啸、下游的弯曲急转,让雅砻江的蜿蜒尽显妖娆、壮美。茶马古道上的铜铃声自静默的大山和茂密的密林中传来,是不绝于耳的悠扬之美。泸沽湖如处子般的静谧之美,令人仿如身处世外桃源,有结庐于此的冲动。彝族人天生的好嗓音,或自信或热烈或激昂或狂放,打动着五湖四海的音乐爱好者。

何万敏书写凉山大地的奇崛、瑰丽,不仅有他的文字为证,还有美轮美奂的照片呈现出更为直接的效果。泸沽湖湖水的蓝与山的蓝与天的蓝融为一体,老君滩的蜿蜒雄伟令人不禁凛然,德布洛莫山间云雾缭绕时的神秘,都被装进他充满情意的镜头里。“面对高天白云、深山峡谷、江河奔涌、淳善兄弟,我默默被全部的感动彻底征服。”在自然面前的自知渺小,与在凉山人面前的自知平等是同时存在的。在二者面前,作者都是被感动的对象。如此一来,凉山则像一册读不完的大书,何万敏品读之后写出的《凉山纪》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页而已。

凉山不仅是历史维度的,还是当下层面的。两者只取其一,均为不完整抑或有所残缺。一片土地的存在,素来有其前世今生,故而作传之人的视野必须开阔、眼光必须通透、心灵必须清澈,否则会被现实的种种迷惑或阻隔,文本也必然流于粗鄙浅陋。行走,不仅是当下的双脚迈开步伐,还要进入与凉山有关的典籍中寻觅其踪迹、声响、影子。

基于两个维度的认识,何万敏于书中传达的不仅是赞美,还有未完结的思考。年轻人改穿街上购买的廉价时装,羊毛披毡与百褶裙日渐罕见,独特的审美准则已成旧日的回忆。这是肉眼可见的变化。在亲眼目睹打发达巴向儿子亲口传授《哈那古》的情景后,作者写下如此顾虑。“文化之魂如风飘逝,如果真的消失了,那是一座活博物馆的坍塌,考古也无法考出来,因为那不是埋在地下的文物,是与人的血脉、泪水、呼吸、灵魂相连的无形的宝藏。”正如外人对摩梭人走婚制度的误读,《哈那古》的讲授也遭遇显而易见的困境,传统文化的何去何从在凉山这片土地上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知,《凉山纪》以地理位置的变幻为线索,兼及历史、人文、地理、艺术、宗教多方面内容,全方位地展示了凉山地区与众不同的风采与魅力。未去过凉山的人,《凉山纪》就像一册入门书,尽管它带着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去过凉山的人,《凉山纪》正如一本故事书,展读时看到的是许多凉山人的履历;去过之后还想去凉山的人,《凉山纪》是一册时时传来诱惑的文本,它一直倾诉着:凉山不远,就在那里;凉山之美,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地探寻。

2021-10-16 ——读何万敏《凉山纪》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26417.html 1 3 确证故乡,从行走开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