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诸葛晨晨文/摄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句关于张献忠藏宝的民间歌谣流传了数百年。
明末天下大乱,义军四起,1644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部攻破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但没有过几年,张献忠从成都撤军途中,因部下背叛遭到清军突袭,最终被射杀身亡。
张献忠死后,留下很多历史谜团,最让大家关注的是,他征伐多年敛聚了一笔巨额财富,但随着张献忠的死亡,这些宝藏也一并消失……
清初,台州就有一位著名文人,整理了有关张献忠藏宝资料,还被清修《明史》的《流贼传》所采用。他是谁呢?
近日,台州市文史馆副馆长、台州学院教授、广文书院院长胡正武,在台州书画院作了一场题为《江口沉银知多少?——清初台州文人掌握的张献忠藏宝秘密》的讲座,钩沉历史,详细分析张献忠宝藏的位置及历代挖掘情况。
讲座现场,胡正武揭晓答案,此人就是清初台州著名文人冯甦。冯甦在云南为官多年,官至刑部左侍郎。冯甦著有一部《见闻随笔》,提供了第一手的明末西南史事资料,这里面就有张献忠入川之后的记录。
《见闻随笔》现收录于2014年出版的《台州丛书甲集》(台州文献丛书)中,点校者正是胡正武。
讲座分为“入蜀如洪张献忠”“搜尽宝藏势汹汹”“沉银江口波涛卷”“天府锦岷恨无穷”四个部分,结合《见闻随笔》整理的史料,勾勒出了张献忠屠蜀、沉银的始末。
根据记载,张献忠入川,大肆烧杀掳掠,让天府之国一度沦为人间炼狱,导致四川人口锐减。他大肆搜刮贵族阶层的金银财宝,连普通百姓的家财也不放过,“又禁不得私藏金银,至一两者家尽诛,十两者生剥其皮”。其残暴程度可想而知。
张献忠到底聚敛了多少财富?胡正武摘录了部分原文:“使张文秀捆载数年所掠秦、豫、吴、楚珍宝兼金,凡巨舰百余,赴彭山县江口沉之。”张献忠在各地搜过来的金银财宝由张献忠的养子张文秀押运,最终满载金银的船只沉于江底。“只说‘巨舰百余’,船到底有多大?能装下多少财宝,没有人清楚。”胡正武说。
金银财宝沉江后,张文秀将现场部众全数杀死,这样就无人知晓真正的宝藏所在。
时间到了民国,有人打起张献忠宝藏的主意。“1939年,四川有一个军阀范绍增来到江口沉银所在处打捞,在河底发现了许多人体骨骸。据当时专家认定,这些人便是张献忠沉银时被杀的民工。同时与遗骸一起被发现的,还有92块刻有‘张’字的条石。”
2017年1月5日,“江口沉银遗址”的水下考古挖掘正式开始。同年3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彭山举行了“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阶段性工作新闻通气会。
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江口沉银遗址”经过严格的考察,证实是当年张献忠沉银中心的其中一个区域。
经过两个多月水下考古,遗址现场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除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金册、银册、银锭,以及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还首次出水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江口遗址出水文物之丰富、级别之高和种类之全面,全国罕见。至今没有哪一个古遗址出水那么多高级别的文物。
抛开诸多历史争议,张献忠藏宝的传说,也透视出当时变化频繁的复杂社会现实,各方势力在争夺攻伐的过程中,广大黎民百姓深受其害。
讲座结束后,记者采访了胡正武,了解其对于江口沉银事件的看法。
作为《见闻随笔》的点校者,胡正武表示,当时在整理资料期间,读到这些沉银文字时,感到非常震惊。“震惊的不是如此大的数量,而是它用如此恶劣毒辣的手段所取得,远非一个正常人所敢想象。”
时至今日,在看到江口沉银遗址出水如此丰富的金银文物时,胡正武又感到极度的痛心。“痛心的不是这些金银宝物与泥沙同入波涛,而是如此大量的沉金沉银浪抛浪掷,只有一点零头出水,而大量的沉宝都已经被毁于沙石洪波之中,附托着它的原主人的艰辛、心血与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