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 婧/文 陶祎之/图
今天采写的这五个故事,都是我们身边真实的存在。
不论是作为子女的我们,还是已经升级为父母的我们,仔细想一想,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我们与上一代、下一辈的相处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场景?
因为一句话,因为一个举动,亲子之间相互不信任的口子,就撕开了。
孩子为什么
“不相信”“不愿意”了
先来说说两个小朋友的故事。他们没有和父母发生正面冲突,但是,一句话的日积月累,变成了隔阂。
周六下午,维维一个人带着足球,在小区的草坪上玩耍。
他非常失落,因为,这次又被爸爸“放了鸽子”。
“我爸他太忙了,每次都答应周末陪我,但每次都没有陪我。”维维说,自己很喜欢踢足球,以前,爸爸周末都会带他去体育场馆踢上几脚,“爸爸去路桥上班后,变得更忙了,不仅没时间陪我踢足球,上周四晚答应周六要带我去超市的,看来也要泡汤了”。
维维的父亲李先生在银行上班,先前在家附近的椒江支行,平日里工作忙,周末可以陪维维。因为工作变动,今年,李先生被派去路桥支行,每天椒江路桥来回跑,加上对新岗位业务不熟悉,加班成了常态,回到家疲惫不堪。
面对维维的要求,李先生选择用“缓兵之计”,先答应下,若有事情或者临时变卦再说。
久而久之,维维的心里落差越来越大。
“爸爸最常说的话‘明天吧’‘下次吧’,我已经听过很多遍了。我真希望爸爸回椒江工作,可以陪我踢球、逛超市。现在,他再和我说要陪我踢球,我都不愿意相信他了”。
李先生其实也很内疚,但因为工作太忙,他也没办法了。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小男孩豆豆。豆豆和邻居小超是好朋友,经常一起玩耍。小男孩互相打架推推搡搡,结果一不小心,豆豆把腿摔破了,膝盖破了皮,还流了很多血。豆豆简单地擦了一下血,因为怕被父母骂,就瞒着这事了。
没几天,豆豆流血的皮肤因为没有处理干净发炎了。眼看着情况越来越严重,豆豆便战战兢兢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很心疼,问了豆豆一句,为什么不早点说,早点处理不就好了。
豆豆回答:“我告诉你们,你们肯定以为我又和别人打架了。以前我每次被人欺负,你们都觉得是我的原因,是我要和别人打架,你们从来都不相信我。”
原来,豆豆从小顽皮,个子不高但喜欢和小伙伴打打闹闹,久而久之,变成了“受欺负的对象”。
豆豆的妈妈很强势,无论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主观判断豆豆的对错。
看着打架受伤回到家的豆豆,她就会说“是不是你先和他们打架的,你自己不惹事情,别人怎么会欺负你”,面对这样的妈妈,豆豆便习惯性地把委屈放在心里,再也不愿意开口了。
父母认为的爱,
为什么让孩子压抑
下面三个故事,发生在三个家庭。
同样的行为和言语,在父母看来是付出和关爱,走到孩子心中却变了味。
故事一:“这真的是为了我好吗?”
“妈妈总和我说,‘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你’。我知道妈妈很爱我,但每次听到她说这些话,都会很‘反感’。”苗苗是台州学院附中的学生,今年上初二。为了苗苗能考上一所好高中,妈妈朱爱萍可是操碎了心。
朱爱萍先是怕苗苗在学校里吃不好、睡不好,便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读。
苗苗倒是很憧憬上初中后可以体验住校的“自由”,没想到,妈妈特地去陪她了,“上初中后和小学还是一样,下了课回家吃饭睡觉,平时晚上还要被妈妈辅导作业。我其实很羡慕那些住在学校里的同学,可以自由支配课余时间”。
朱爱萍肚子里装的,却是各种各样的担心。
“苗苗从小到大,家里从来不让她洗衣服、做饭,她自己也没做过这些。之前,她有提过初中想住校,我和她爸爸商量了一下还是觉得不妥,她一个人,我们不放心。”朱爱萍说。
“我知道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也有和他们讲过,衣服我会自己洗,我也会在食堂好好吃饭,但是他们就是不放心,一定要在身边陪我。”苗苗坦言,这样的陪伴,其实让她感觉非常压抑,觉得父母就是对她不信任。
有时,她会因为一些小事情和妈妈发生争执,但每次得到的回应都是一句“我都是为了你好”。“我就会想,这真的是为了我好吗,我现在好像也没有很好。”
“父母的爱”,经常压得苗苗喘不过气来,但她又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这份爱。
故事二:“为什么要把这件事情想得那么严重?”
伴随着巨大的关门声,青青趴在桌上抱头痛哭,一阵阵委屈涌上心头。原来,妈妈在打扫房间时,偷偷看了她的日记本。
近阶段,青青的成绩起起伏伏,让妈妈心生怀疑,女儿的成绩一直很稳定,最近太不寻常了。妈妈没忍住,翻开了日记本。
日记里记录了青青的日常,和朋友的约会、吃过的美食、开心的事情、难过的事情,还有懵懂青涩的暗恋……
青青回家后,发现日记本被“偷看”,和妈妈大吵了一架。她认为妈妈不尊重隐私,妈妈则认为“我在关心你”。
事后,妈妈非常郁闷,“我明明是为了她好。初中阶段应该以学业为重,不好好读书,想着谈恋爱,以后后悔都来不及”。
青青冷静后思考的却是,“为什么父母可以随便翻阅子女的隐私,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应该毫无秘密吗?我又不是不读书了,为什么妈妈要把这件事情想得那么严重”。
因为这件事情,她和家里冷战了近半个月。
故事三:“你自己不行的。”
“你自己不行的。”何晓勇几乎每天都会听到这句话。
这个男孩子,从小被精心呵护,宝贝得不行,也让他有了烦恼。
他觉得“喘不过气”,“我连周末和朋友出去玩,爸妈都要接送,感觉自己完全没有个人空间了。”爸爸却认为,晓勇还是个孩子,自己有责任参与孩子的生活。
上初中后,晓勇对美术表现出巨大的兴趣,计划在高中阶段进行专业的美术学习。他回家和爸爸提了一回,被直接拒绝,“学美术,没有你想像的容易,你也不适合学。好好读文化课,以后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不要想这些有的没的事情”。
晓勇很难过,自己刚刚建立的梦想,就被爸爸无情扼杀。而且,他心里很清楚,爸爸说不行,就是不行,自己“躲不开”。
晓勇不知道如何发泄情绪,也不敢违背爸爸的意思放手一博。虽然有时候,他会有试一试的冲动,但他的脑子里,还装着那句“你自己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