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 婧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许多负能量的声音,但也找到了和孩子既像亲人又像朋友的父母。
临海市民林君英,就是其中一位。关于亲子信任关系建立,她有一番自己的理解。
建立平等,避免情绪化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建立信任的基础,一定是亲子双方基于平等的关系。”林君英说。
就读四年级的女儿琪琪,对于林君英来说,也是朋友。
林君英会把琪琪的情绪放在教育之前。当发现琪琪回家有情绪了,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她都会先问一下,“你发生什么事了?愿意和我分享一下吗?”
“孩子和大人一样需要‘听众’,小时候他们咿咿呀呀,我们可能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还是需要‘认真聆听’。平等的对话和平等的理解,放下父母的架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林君英说。
她发现,和孩子们玩在一起,他们才愿意亲近父母,毫无无保留地信任父母,“此时,他们不会认为父母是时刻监视的‘警察’,而是值得信赖的朋友”。
“很多家长可能比较着急,一碰到不愿意听话的孩子就大声训斥甚至打骂。一直这样下去,胆小的孩子会更加害怕,叛逆的孩子会更加不受控制,孩子们如何能够继续信任父母呢?所以,父母不能总是一副‘我是你爸妈,你就该怎么样’,放下架子,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位置。”林君英说,在沟通中,应该避免情绪化,如果孩子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尊重的、理解的,他们会逐渐信任父母。
换位思考,积极回应
林君英分享了一件和女儿的趣事。
有一次,琪琪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乐高玩具。但在前一个周末,爸爸刚给她买过另一款乐高玩具。琪琪在柜台前哭闹,坚持要买。林君英就说:“妈妈很愿意给你买玩具,但是买这款乐高不行。第一,上个周末你答应过爸爸,那已经是这个月最后一件乐高玩具,答应爸爸的事情说到就要做到。第二,类似的玩具你已经有了,你可以选择看看其他玩具。”
她说,在和孩子建立信任的过程中,一定要尝试理解和亲近孩子的感受,“我是孩子,是怎么想的”,做到换位思考。
“她想要这个玩具,但是你不想给她买这个玩具,那么你可以在过程中,给她充足的选项,让她自己选择。孩子们的需求在自己的选择中得到满足了,会感受到自己有被理解。”林君英说。
另外,要善于给出回应。
“琪琪现在就是一个什么都好奇的年纪,总会问我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有时候下班回家,我很累,爸爸也很累,很难说不带任何情绪。但是,我会告诉自己,孩子总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过去就好了。所以我和爸爸达成共识,无论多累,对于琪琪的任何问题,我们都要正面积极地回应。”
不轻易贬低和质疑孩子,即使在父母心里他们做的事情很离谱,都应该作出适当鼓励和积极回应,耐心给予引导或提问,让孩子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信守承诺,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条件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父母。
“不管孩子做了什么,父母应先站在孩子这边,倾听和了解孩子这么做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有时候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真的非常重要。”林君英说。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学会分享情绪
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举止,所以,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永远不要在孩子面前否定另一半,越是在孩子面前,越应该尊重和信任对方,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以身作则。”林君英说。
分享喜悦,一定比分享难过好。
林君英说,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如亲子旅行、野餐、放风筝活动,增强互动,还可以叫上一些孩子的好朋友,一起分享开心和快乐。
林君英认为,作为家长,给孩子的爱,不仅是行动上的,在情绪上也应该配合,“孩子当下的感受和情绪怎么样,其实我们很难体会,做父母的,应该尝试共情”。
林君英说,成年人表达爱的方式比较含蓄,但对于孩子来说,一句“你很可爱”的夸奖,可能就是直接的情绪桥梁。孩子觉得被认可了,甚至可以更快速地建立起信任关系。
“还可以多和他们说,‘你很棒’‘我们支持你’之类的话。在感情上,多用言语告诉他们,我们真的很爱他们。”林君英说。
总之,作为父母,给足孩子充分的信任,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
林君英认为,孩子只有感觉到父母的信任后,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亲子双方互相信任,才能更好地沟通。在这过程中,父母不仅能够尽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及时帮助孩子改正;孩子也愿意接受父母的意见,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