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张梦祥
开学近两周,很多学生经历了“阳康”和海吃海喝的春节假期,力量和耐力的明显下降,有家长关心:“阳康”后的孩子如何上好体育课?体育锻炼需要注意什么?
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多所学校发现,各校体育课程安排讲究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通过设置过渡期、适应期、恢复期,让学生逐步适应正常的体育教学。
有人淡定有人忧
“孩子寒假期间经常居家运动,做一些简单的运动,目前来看跟之前没两样。”邱先生的孩子目前小学二年级在读,他说,一月初全家中招感染,孩子一天便“阳康”了。
平时,他会带孩子在小区里打打球,因此对于新学期的体育课并未有过担忧。
邱先生表示会放心听从学校的安排,相信老师在运动安排方面肯定有更专业的判断。
相较于邱先生的淡定,也有不少家长有点慌。周女士的女儿初一在读,她说,当时看到很多新闻,都说“阳康”后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发心肌炎,所以就一直没有让孩子参加运动,希望她能够恢复得更好。“希望学校能指导学生科学运动,教给孩子们‘阳康’后如何运动的知识方法。”
“虽然孩子‘阳康’之后经常会跑来跑去的,但是正儿八经的运动还没做过。希望学校能给孩子适应的时间,让孩子们循序渐进地恢复正常的锻炼。”采访中有不少家长表达了这样的期望。
逐步恢复教学强度
“同学们,热身结束后,复习一下原地三面转法和踏步……”2月14日下午,记者来到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有不少班级正在进行体育运动。
该校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戴成力介绍,新学期,体育课的内容和强度相比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教学上并未安排高强度体育训练,而是以球类等基础运动为主,计划在一个月内逐步提升运动强度,恢复正常教学强度。”
戴成力坦言,当前,该校的体育课主要分为:前期慢跑、做操,中期球类训练,下课前的素质练习、体育游戏三个部分。球类运动是以熟悉球性,学习基本技术等教学为主,例如:颠球、发球和接发球,避免学生身体对抗或比赛等高强度练习。
为了平稳过渡,安全上好体育课,该校提前做足了准备,学校提前通过线上调查的方式,统计“阳康”后是否有严重并发症或持续性心肺系统症状,再通过体育课和大课间,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开展体育活动。“针对个别恢复状况较弱的学生,老师都会相对应地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他说。
而在黄岩区院桥镇中心小学,虽然体育课堂总体架构上没有大的改变,但在运动量及课后放松环节却有了新变化。
“当前体育课数量都是按照标准照常进行,但当前在运动强度方面稍有降低,将逐步提高运动强度。”该校德育副主任鲍功挺说,考虑到学生“阳康”不久,为保证学生安全,每一节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更加充分,还适当地增加了一些体育理论知识的渗透和趣味性强的运动强度不太大的体育技能活动。
同时,该校体育老师们在课程设置上尽量避免学生进行激烈的大运动量项目,以保障学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