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林 立
一位官员、文人、学者,在古代最大的荣誉,要么是被请进孔庙,要么是得到美谥。而台州临海东湖之畔,则提供了古时士大夫另一种荣誉的样板,那就是用一位大儒的别号,为一间书院冠名——上蔡书院。
上蔡书院是台州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官办书院。
如果你熟知中国地理,甚至会发现,上蔡县这个地名,位于现河南省东南部的驻马店市。用一个县名,来冠名位于临海的书院,相隔1000多公里的两地,到底交集了什么故事?
为了纪念而诞生
上蔡书院,纪念的是谢良佐。谢良佐(1050—1103),北宋官员、学者。字显道,蔡州上蔡(今河南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
谢良佐这个名字,想必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他的祖上,知名度比他高很多。比如谢灵运,东晋至刘宋时期的大文豪。而谢灵运的祖上,比如东晋时的谢安,指挥了千古留名的淝水之战,更是大多数学生在课本中就熟识的大人物。
谢氏一族是名门望族,名人辈出。而上蔡先生谢良佐,在这样显赫的家族图谱中仍然闪耀出自己的光芒,这与他崇高的人格学识密不可分。
谢良佐师出名门,拜师程颢、程颐,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谢良佐勤奋好学,并且学而有成。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在程朱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他就是一架高大敦实的桥梁。
他关于《论语》的见解,曾让北宋举国上下的读书人都受到启发。而他的老师,理学泰斗程颐在写完《论语解》一书之后,竟然邀请谢良佐为他写序,谢良佐不负师命,写下了《论语解序》一篇雄文。老师请学生写序,自古少有。谢良佐的学术能力,可见一斑。
谢良佐对理学的学术贡献,或许是小众圈子的话题。但他个人敢于和皇上叫板,这种勇气,无论在当年还是现在,都让人为之一振。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谢良佐被人推荐,受到宋徽宗的召见。除了做皇帝不会其他样样精通的宋徽宗并不欣赏这个大儒,谢良佐被派往书局任职,后又斥为管库,监管京西竹场。
虽然官场上地位不高,但谢良佐敢于议论宋徽宗。谢良佐认为,宋徽宗的年号“建中”与唐德宗的年号相同,这非常不妥,而且认为使用这个年号皇帝“不免播迁”,也就是皇上可能会面临“流离失所,迁徙异地”之苦。他的议论被人举报,徽宗得知后大怒,谢良佐因此被关进监狱,废为平民。
面子上虽然要强,但心里不是滋味的徽宗,使用“建中”年号一年之后,就把年号换成了“崇宁”。
回归上蔡故乡的谢良佐,对被罢官之事,不以为意,继续教书育人,在自己的学术天地肆意遨游。
让人唏嘘的是,就在宋徽宗换成“崇宁”年号的第二年,也就是崇宁二年(1103),谢良佐突然染疾而去,终年54岁。
他的辞世,让他的师友门人都极为悲恸,朝野上下对他的辞世以及遭遇的不公反应激烈。面对舆论压力,宋徽宗为谢良佐赐予了“文肃”谥号。从此,上蔡先生又被世人尊称为谢文肃公。
二十多年后,宋徽宗果然和儿子宋钦宗被金人俘虏,遭遇了流离颠沛之苦,成了后人皆知的“靖康之耻”。
谢良佐去世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而临海的上蔡书院却建立于南宋景定三年(1262),书院建立时,北宋已亡多年,谢良佐也仙去多年。这是何故?
答案浓缩为一词,就是纪念。
精神血脉共传承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中华历史上鲜有的耻辱大事件,就发生在这一年。金兵攻破东京(今开封),将“徽钦二帝”以及近三千人当做俘虏,押回金国。“靖康之耻”宣告了北宋的灭亡,同时也让大批中原贵族被迫南迁。
这一年,距离谢良佐逝世,已有二十多年。
谢良佐本人在台州是否有什么事迹,如今已不可考。但他的直系后人,确实住在了临海。
谢良佐的三个儿子,命运多舛,只有谢克念定居在了台州,其余两个儿子谢克已死于闽,谢克举死于楚。谢良佐的哥哥谢良弼一脉,对台州影响很大,谢良弼的三个儿子都落户在台州,谢克家迁居黄岩,谢克俭、谢克明迁居临海。
南宋建立后,临海成为了歌舞升平的城市。物质需求满足后,文教事业也得到了发展。
景定三年(1262),台州知州王华甫着手建立了上蔡书院,地址就位于临海东湖上。在此之前,前任知州已向朝廷申请,在临海建立了谢良佐的祠堂。王华甫建立的上蔡书院,有两个院堂,一个叫圣则堂,一个叫稽古堂。
南宋时的永嘉学派创立者,思想家、教育家叶适,写下过《上蔡祠堂记》。叶适虽然出生于1150年,但对于先贤谢良佐颇有感情。谢良佐去世之前被宋徽宗贬为庶民,知名度在民间并不高。叶适在文章中感叹道:“兴小学,近而易知也。祠上蔡,远而难解乎?”对世人可以理解知州兴办教育,却不明白建立谢良佐祠堂有何意义感到非常痛心。他认为谢良佐是极难得的人物:“然其致道而成材者,几绝都旷国不一遇焉。故尊之,贵之,珍之,重之,哀其死也。”
王华甫不仅盖了书院,还为书院积极招揽优秀教师人才。他上表朝廷,请来了时任修国史、实录院修撰的理学家杨栋作为上蔡书院的山长,杨栋又聘请到了理学名家王柏前来授业。王柏还写下了《上蔡书院讲义》一文。
时间来到元朝,上蔡书院的名气已高,《续文献通考》记载,全国41家官办书院中,临海上蔡书院名列其中。可惜的是,至元十三年,因为一场火灾,书院变成了一片焦土,重建时,书院被迁徙至玄妙观右侧。
到了明朝宣德初,佥事辛昉、参政何宜、知府阮勤再次重建书院。宣德七年,一场大雨,书院再次被毁。到了明成化年间,上蔡书院再次重建。
时光流转,上蔡书院一次次毁坏,又一次次重建,谢良佐的文人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临海的读书人。
参考文献:《民国临海县志》《临海市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