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记者单露娟
有宋以来,临海的文教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景定三年(1262),台州第一所官办书院——上蔡书院于临海东湖建立。到元代的时候,上蔡书院已经是全国著名的41所书院之一。
一所书院,能不能出类拔萃,关键还得看出过多少才人名士。而上蔡书院之所以显赫,大约也与其人才辈出有关。
建立书院
说起上蔡书院,绕不过一个人——王华甫。
王华甫,字君实,新昌县(今浙江新昌)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得中进士,初授监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江口镇,继为曹州(治今山东菏泽)法曹。淳祐九年(1249)知黄岩县,景定元年(1260)为台州知州。
王华甫名声不大,功劳却不小。在台州任上,他正疆界,均税赋,击强扶弱,使百姓安居乐业。其间,他还做了一件对台州教育界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创建了台州最早的官办书院——上蔡书院。
为了纪念北宋著名学者上蔡先生谢良佐,景定三年(1262),王华甫在东湖上着手建立“上蔡书院”。
谢良佐师从程颢、程颐,他和“二程”之间还有著名的典故。
谢良佐向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请教时,程颢待以客人之礼。对此,谢良佐却正色道:“我是来拜师问学的,愿做先生的弟子。”
程颢于是将他安排在一个简陋、透风的小屋。谢良佐去的时候正值冬天,大雪纷飞,在这种常人难以忍受的环境中,他苦思勤学一个多月,大有收获。
此外,谢良佐还严于律己,修身甚谨。他每天写日记,对所做之事经常反思,日常言行皆用礼仪约束,如有违背就自己惩罚自己。
他说:“要克制自己,必须从本性最难克服的地方克服。”他认为修身的最大障碍在于“矜”,刚愎自用、自欺欺人的心态,骄傲自大的气势,皆是由“矜”引起的。
他与程颐分别一年后相见,程颐问他:“一年来有何进益?”他回答道:“唯去一‘矜’字。”程颐十分高兴地说:“这足以证明你的用功,你已经学会独立思考了。”
从此,“良佐去矜”成为千古佳话,被收入《中华典故》。
薪火相传
作为官方办立的书院,上蔡书院的师资力量相当雄厚。
上蔡书院建成时,王华甫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让杨栋来担任书院首任山长,主持书院教学工作。朝廷答应了他的请求。
杨栋,字元极,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其学本于周敦颐、程颢、程颐之学,曾拜参知政事,度宗任命其为太子詹事,因主上蔡书院而定居台州。
除杨栋之外,上蔡书院的教师群体还有王柏、车若水、周敬孙、陈孚、陈廷言等名儒学者。
其中,王柏的影响力最为显著。
王柏,字会之,初号长啸,更号鲁斋,婺州人。王柏祖父王师愈,曾任官崇政殿说书,向杨时习《周易》《论语》,与朱熹、张栻、吕祖谦等交游;父王瀚,与叔辈及兄弟皆及朱熹、吕祖谦之门。王柏师从何基,何基师从朱熹女婿黄幹,王柏属于朱熹的三传弟子。
王柏在上蔡书院任教时,专门编了一本教学讲义《上蔡书院讲义》。该讲义围绕上蔡先生谢良佐的“是以君子大居敬而贵穷理也”展开,这也是王柏所秉承圣人传道教人的宗旨。
彼时,在上蔡书院跟随王柏求学的文士众多。他们大多学有所成,有些入仕途为宦四方,有些设帐讲学教育子弟,有些隐居乡里杜门著书,大部分都有著作传世,是宋元时期台州文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车若水、黄超然被列入“宋代台州十大儒”。车若水,字清臣,黄岩人。著有《宇宙略记》《玉峰冗稿》《道统录》《脚气集》等。
临海人周敬孙则成为宋末元初时期台州最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他得王柏的奥旨,后来继承老师的衣钵,在宋亡之后任教于上蔡书院,为台州儒学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为师资力量雄厚,许多宋末元初的台州名士都在上蔡书院就学。在此后数百年里,上蔡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宋元浙南地区书院的文学书写》辛姗珊、《台州历代郡守辑考》马曙明 任林豪、《台学源流》金贲亨、《东湖志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