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答故乡

——追记一代报人王维与台州报业的情缘

台传媒记者吴世渊

6月1日,一代报人,解放日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维,在上海逝世,享年104岁。

王维是台州乡贤,1919年,他出生于临海上盘一户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王荣德、何菊侬夫妇曾创办“新盘小学”,校址在今上盘镇图书馆。然而,在他10岁那年,父亲病逝,从此家道中落。

12岁时,王维被母亲送至临海城关的遂生源药栈当学徒,想学门手艺,将来可以安身立命。药店老板为了招揽生意,订了两份报纸,分别是《申报》与《新闻报》,方便顾客等待抓药时阅读。

这两份报纸,也成了王维的精神食粮。多少个夜晚,其他学徒呼呼大睡,王维却挑灯读报,后来,他又与几个同伴自费订阅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邹氏的文章,令他心生仰慕之情,一颗理想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我要当一名新闻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维先在瑞安县(今瑞安市)当抗日自卫队政训员,后加入了“浙江省政府直属战时政治工作队”。其间,他撰写一些新闻报道,向报纸投稿,屡被录用。在吴兴县(今湖州市吴兴区)担任县政工队副队长时,他还办了一张四开二版的油印小报——《反扫荡》。

1941年,皖南事变后,王维到《民族日报》担任助理编辑,正式开启了新闻工作生涯。谁知,几个月后,他就被当作政治嫌疑犯,遭国民党当局逮捕。几经周折,逃离虎口,王维投奔了新四军。之后,他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几乎一直从事战地记者和报纸编辑工作,先后担任《新华日报》(华中版)副总编辑,《江淮日报》《皖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新中国成立后,王维参与过第一部宪法的编纂工作。1954年,他到《解放日报》担任副总编辑,1962年改任第二总编辑。在随之而来的“文革”中,他遭遇批斗、隔离、被监督劳动,可谓吃尽苦头。

1978年2月,王维回到了解放日报社,担任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他推出了一系列的新闻改革,如在第一版开辟“短新闻”专栏。长的百多字,短的仅几十字,写的都是发生在昨天、前天的事实,读者好评如潮。

1980年,在王维的策划下,解放日报创办了《报刊文摘》,发行量一增再增,从最初的限额发行5万份,到最多时的300多万份。

1983年,王维从一把手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改任党委顾问,直到1995年离休。办报,成了他一生的事业。尽管历经坎坷,但他依旧认为,办报纸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其他职业是改变世界,而办报纸能改变人的思想。

说起来,王维对家乡台州的新闻事业也充满感情,许多老同志对此记忆犹新。

台州日报印刷厂原厂长朱申根说,1984年,《台州报》复刊,需要购置印刷设备,正是王维帮忙联系的。

摄影家汪江浩于1981年,进椒江报道组工作,常向《解放日报》投稿。王维总是对台州来稿照顾有加,今日新闻,明日见报。

1986年,王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临海,与台州日报的同志们取得联系。台州日报原副总编辑林维横,曾在报社总编办工作。王维每每回台州参加活动,都是由林维横负责接待,两人交情甚好。

“有一年,我陪着王维老总去爬雁荡山,路过一座庙,见庙里的小和尚正在读报,正是解放日报的《报刊文摘》,王老总很欣喜,说大家都爱看我们办的报纸。”林维横回忆道。

1993年,林维横出版《新闻小言论集》,请王维作序。王维欣然答应,不久后,就将序言寄来。这篇千字序言,时隔三十年再读,不乏有真知灼见:“言论有大中小之分,社论应是报纸言论中的大项……社论少,也是报社的见解少。我不赞成‘天天有社论’那种硬做文章,但也不希望社论成为地方报纸的‘稀缺产品’。”

王维也关切《台州日报》的办报质量。1993年8月,王维给台州日报原总编辑池福林的信中写到,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他得出三点认识,一是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二是新闻应以提供新的信息为主,三是办报应以满足读者需要为主,并分别作了阐述。他还写到,希望能多收到一些《台州日报》,看看能否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王维的晚年,还常收到故乡临海的报纸——《今日临海》。2014年,他给《今日临海》题了一幅字,“祝临海日报愈办愈好 岁在甲午 秋日南窗下 九六叟王维题”。其笔力遒健,丝毫不似“九六叟”模样。

王维曾对子女说,他的墓碑一定要做成报纸的样子。而今,斯人已逝。泰山其颓乎?哲人其萎乎?呜呼!


(参考资料:《风雨人生——记临海籍老报人、原总编辑王维》/杨红枫、尤晓惠,《上盘解放前夕红色革命活动考证》/张礼标,《公公的生命是与报纸熔铸在一起的》/王小鹰,《王维:办报纸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陈抒怡、舒抒,《报人春秋:台州日报老同志回忆录》)

图片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2023-06-06 ——追记一代报人王维与台州报业的情缘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5636.html 1 3 “报”答故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