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196万多针绣出宋时繁华

玉环绣娘用十字绣再现《清明上河图》

▲林金燕(右一)在介绍自己的十字绣作品《清明上河图》。

十字绣作品局部图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台传媒记者曹思思 张 荣 /文 通讯员吴晓红 /摄

盛夏清晨,细碎的阳光照进几十平方米的房间,玉环绣娘林金燕俯身在绣棚前,右手捏一枚绣花针上下左右来回穿梭……

林金燕是玉环坎门人,早年从楚门一家花边厂下岗后,做了全职家庭主妇。今年60岁的她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耗费11年时间,用十字绣再现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精湛的手艺、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人称赞。

“11年了,196万多针,18米长……能把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用十字绣呈现出来,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林金燕的眼里满是自豪。

打开这幅十字绣,精美的画面让人惊叹。整幅绣作共有13种颜色,以暗黄色为主调,画卷中人物、景色、建筑的轮廓被立体地勾勒出来,针脚干净细腻。在林金燕的绣针下,《清明上河图》几乎一丝不差地被“搬”上绣布。

漫长枯燥的刺绣之路,从2012年夏天开始。那年,林金燕的朋友送她一盒《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材料包,朋友告诉她,这款长18米、宽1米的《清明上河图》是世博限量版,在全国限量发行999幅。

“光材料包就要上万元,里面包含绣布、5本教材及用到的进口棉线。”林金燕说,《清明上河图》是国宝,能把它绣出来,对她很有意义。

刺绣作为“慢活”,从绣下第一针开始,就注定面临着耐心和细心的双重挑战,林金燕把她的匠心都藏在一针一线里。

《清明上河图》中各色人物、牲畜、房屋等数量庞大,形态各异,熙熙攘攘的人群并非千人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就连路边摆摊的小贩,衣服、身材、体态都不尽相同。

在绣制的过程中,林金燕追求极致的完美,要求针法方向保持一致,针线用力均匀,正面平整、反面无杂线,更不会缺针少线,稍有疏忽就返工。另外,18米长的绣布上,没有事先印好的底图,林金燕只能对照着教材,用特殊的记号笔一笔一画精准地还原到布料上。

“最难的还是数着格子打样,记号笔的墨水是特制的,颜色一天就会褪去,所以每次打好样,就算再忙也得绣完,不然就要重画。”林金燕几乎每天都花费至少4个多小时在绣作上,遇到难的部分,一天只能绣出火柴盒大小的一块。

就这样,林金燕一针一线地绣着穿越了近千年的人间烟火、繁华盛景。在绣制的过程中,她也深深地爱上《清明上河图》,越绣越上瘾。“一点也不觉得烦闷,反而觉得每天边听小说边穿针引线的时光,是最放松的。”林金燕说,闲暇之余她也会去跳广场舞、旅游,但心里总是牵挂着还未完工的绣品。

前不久,林金燕绣完最后一针,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大功告成。在一张纸上,记录着她10年来的“战果”:形态各异的人物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另有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180株……总针数196.465万。

“十年磨一画,绣完最后一针时,我感觉非常轻松。有种养在深闺十年的女儿终于长成的自豪感,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有我的心意,倾注了我的心血,希望能找到珍藏它的有缘人。”林金燕笑着说。

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完成后,林金燕并没有停下手上的针线,下幅新作《琴棋书画图》已开始动工,将生动再现名著《红楼梦》的人物生活景象。

“太容易的我不想绣,只想绣些难度高的。”林金燕想用十字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呈现出来,更好地传承下去。

2023-07-04 玉环绣娘用十字绣再现《清明上河图》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77752.html 1 3 11年196万多针绣出宋时繁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