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妮 /文
“看哭了,真感动!”这是不少观众看完舞剧《风起大陈》的感受。
我平时看电影多,看舞剧少,只知道舞剧是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这次看完,就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艺术是共通的,打动人的,永远都是真诚。
舞剧《风起大陈》筹备两年,排练两个月,融入了大量的“大陈元素”。剧中,观众可以看到大陈岛上,垦荒队员养鸡、养鱼的盛况,陈良、大山两代人,像串糖葫芦似的,串联起峥嵘岁月的英雄故事。
看完这部舞剧,脑海里只有两个词:缠绵、激情。启程、登岛、开垦、丰收,激情是主旋律。上世纪50至60年代,467名垦荒队员怀揣“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梦想,毅然登上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和守岛官兵团结在一起,以满腔热情、冲天干劲开展战天斗海的垦荒事业。雄赳赳、气昂昂的舞步展现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和无私奉献。
台上,演员的拿捏很重要,不仅是舞姿,还有眼神。眼神和舞蹈一样重要,舞蹈让观众对美产生向往,眼神让观众相信美的坚韧。
看舞台上的垦荒队员,每个人的眼里都有一道光。尤其是当陈良握紧红旗,画面定格的那一瞬,不管是主演,还是群演,人人脸上都闪着光亮。什么是光呢,一种让人信任的力量,一种充满期待的力量,一种无限向上的力量。只有理解了光,才能理解整个故事的内核。
在观赏舞剧前,我和这些演员做了一些交流。他们在台下,或可爱,或质朴,但到了台上,马上散发出耀眼夺目的风采,从身姿到笑容,都让人沉醉,格外富有感染力。这是演员对舞台的信念感,和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致的。
激情之外,还有缠绵。妻子小鱼和丈夫大山,母亲惠风和父亲陈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缠绵悱恻的爱情。
惠风和陈良在洗衣服的时候暗生情愫,他们背靠背、肩并肩,一低头的温柔,一抬眼的娇羞,确认了彼此的心意。女演员的天真娇俏,男演员的憨厚勤劳,都让观众心生欢喜。在缠绵的双人舞里,舞台对角投射出的一束强烈的灯光,将舞剧的氛围感推到极致,让观众一起憧憬正在拉开序幕的幸福生活。
最让人震撼和感动的两段双人舞,来自陈良和惠风、大山和惠风。演员们用优美和跃动的舞姿,描绘出垦荒年代的艰难和希望,垦荒的难、爱情的难,传承的希望、未来的希望。
陈良牺牲之后,惠风记忆闪回,看着丈夫回家,她满心欢喜,端上饭酒,与陈良共舞一曲,舞姿清扬灵动,恩爱如初。妻子的欣喜和盼望,等来的却是丈夫的回光返照。狂风暴雨响起,混合着妻子的悲恸声。她一步步,踩在凄怆的节奏上,仿佛踩在观众的心跳上;她最终虚弱地坐在地上,从如花少女到痴呆老妇,仿佛只有一秒,一个人的精神气突然就被抽空了。
两人共舞的时候,以为每一秒都是永恒,舞蹈一停,陈良带着爱挥手而走,他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垦荒事业,观众们泪眼相望,他连同他的生命先谢幕了,而惠风还痴痴守在原地。我听到了观众席上陆续发出了抽泣声。
另一段双人舞,是惠风和大山母子共舞。大山对母亲整日浑浑噩噩不满,丢掉了母亲的画册,母亲打了大山一巴掌。等到儿子穿越后,围观了父母的爱情,他终于理解了母亲,也了解了不平凡的父亲。
舞蹈的最后,母亲在儿子身上看到了丈夫的影子,寓意着儿子终于成为一个像丈夫一样胸怀大志、坚韧顽强的人。母亲骑在儿子的肩膀上,现在,她要站在他的肩头上,看更好的世界。这盛世,如丈夫所愿。
丝滑流畅又富有力量的舞蹈,富有节奏的翻滚和呐喊,每个角色都被演员用精湛的舞姿和自如的情绪表达,充分演绎,让大陈岛的人和物,成为充满鲜活的记忆点,而不是一个个生硬的符号。
舞台上的走位、队形、动作设计结合场景变化,故事的插叙、倒叙、记忆重现的表现手法,将舞蹈语言延展,超过指尖、足尖,延伸到了另一个时空,留给观众无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