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传媒通讯员王林坚
单看白箬村三个字,多数人一瞬间的反应是:村里人姓“白”。
近日,当见到白箬村村干部屈吕福时,才知道白箬村几乎没有“白”姓。
其实,白箬村是屈、邵两姓大村。据传,村内邵姓这一族的祖先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邵雍;而屈姓一脉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大臣屈晃的儿子——城隍神屈坦。
位于临海东塍镇西北边的白箬村,四面环山,旧时是周边村落通往天台、三门的必经之地。当时,当地人肩挑杨梅特产,去往三门换得水产海鲜特产。村道因承担着两地物资交换的作用,逐渐演变为商道。商道繁荣时期,山上土匪猖獗,常半路截取物资,当地百姓深受其苦。直到1949年底,解放军来到白箬村剿匪,匪患才彻底根除。
如今的白箬村,岁月静好,山绕村、水映山。至2022年底,全村共361户992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白箬村曾与周边的村子几经分合,2018年8月,白箬、泄上二村合并称白箬村。
放眼台州,白箬村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村。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屈吕福心里一直都有一个愿望:将村里的历史和文化延续下去。
2016年起,在村乡贤的助力下,白箬村开始村庄改造,并深入挖掘本村历史文化资源。他们先后投入1100余万元,修建登山步道、景观型拦水坝、仿古城墙等,营造了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如今,村中的文化廊桥已成网红打卡地。
“村里的过去,现在只有老人知道,再过一些年,可能就没人清楚了。”屈吕福有些感慨。村庄历史的挖掘和整理,唤醒的不仅是人们的记忆,更是白箬村的重生。他说,他们将在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白箬村独有的山村景观、迷人的田园风光,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为导向,以休闲养生、农事体验、民居民宿为空间形象,打造以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禅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旅综合体。
现在,白箬村民居整体沿后湖溪两岸分布,蓝天作幕,青山为屏,碧水绕门,养生胜地逆龄山庄名声在外。村庄离镇政府驻地仅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村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适宜稻麦、香薯、绿茶、竹木、果树等生长。可以说,白箬村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舒适的旅游环境,同时还蕴含人文历史。
摊开图纸,《白箬村五年发展可行性报告》跃然纸上。
对于居民点的建设,计划形成“两心一轴一带三区”规划结构。其中“两心”指以白箬村村委会为村庄公共服务中心,新建白箬旅游开发公司;“一轴”为依托后湖溪形成村庄发展轴,串联各个居住点;“一带”指村庄形成一条南北向休闲旅游带;“三区”指禅养区、现代农业区、生态居住区互相协同。此外,白箬村还将努力打造生态旅游链。
在不久的将来,驱车来到白箬村,游客可在生态农业区种菜摘果,再在山坡地观赏红枫林,随后,可前往逆龄山庄住下,感受一份悠闲恬静。
谈起这些,屈吕福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那是他以及这个村的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我们就是要发展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的收入,让我们这个村成为临海的精品村。”
站在村口,回望村头牌坊上北宋邵雍的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仿佛正在走进古代贤人的世界,感受他们带来的安宁与沉思。白箬村的历史定会传承下去,以另一种形式,重现和铭记当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