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算盘”与大格局

胡文雄

海洋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污染日益严重,其中塑料废弃物污染尤甚,沿海国家都在努力寻找创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改善海洋环境。最近,位于台州的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实施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项目,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彰显了大国担当,可喜可贺。但有网友留言,这是企业的“小算盘”起作用,没有“格局”,不可持续。似乎只有做公益才是大格局。

所谓“小算盘”,这里指企业利用政策倾斜做有利可图的项目。具体说吧,不少制造企业为履行碳减排的社会责任,愿意高价采购再生海洋塑料粒子,价格是同类型新生塑料的3倍多,“蓝色循环”项目因此利润较大。但单纯算经济账不足以反映蓝景公司在海洋污染治理实践中的独特价值。

长期以来,海洋治污主要靠政府措施和志愿者公益行动,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但相对于与日俱增的污染物,这些力量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公益行动的局限性,更让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产业的支撑,必须有市场化手段引导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因此,如何建立更多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如何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一直是相关部门的探索。但由于生态文明建设回报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在找到有效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之前,环保事业难得受社会资本青睐,各种创新模式很难落地。

“蓝色循环”模式之所以率先在台州萌发,除了台州有一群热爱环保的有心人,更在于台州有一个庞大的可以无缝对接的塑料产业链,增加了当地资本试水新赛道的优势。再加上民营企业的灵活机制,使他们善于抓住机遇,敢于率先尝试,甘于承担风险。现在,他们赚了政策红利,也有力推动海洋塑料废弃物变废为宝、价值提升,既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又实现了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更开辟了市场竞争的“蓝海”,何乐而不为?

再说,废品回收产业链延伸,显著增加了废品回收人员的收益,提高了群众与链上企业参与环保事业的积极性,是一条共同富裕、合作多赢的新路子,同样乐见其成。据不完全统计,“蓝色循环”项目目前已有6300多名低收入群众、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项目如此蓬勃发展,“格局”还不够大吗?

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是最可持续的机制,“蓝色循环”项目可以复制推广,可让新技术、新资本不断加持,从而扩大治理污染物的品类范围和地域。也就是说,企业可以不再因为有政府奖补才去涉足再生海洋塑料粒子,其他没有奖补的垃圾品类回收利用也可逐步市场化。蓝景公司已报批建设用地26亩、建筑面积25974平方米的产业园,计划搭建生产线生产渔网、渔盘、渔绳、浮球等废弃物的再生粒子,省内外已有多家企业洽谈合作与采购。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蓝色循环”项目进一步拓展,为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必然有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并付诸行动,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环保事业的大格局。正如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所说,“蓝色循环”模式不但为我国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提供了示范案例,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以往实践证明,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是系统工程,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但这与企业的“小算盘”并不矛盾,相反,恰恰是众多企业的“精打细算”,才有治理体系整体效益的提升。面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任何道德绑架都站不住脚。

星星之火,善莫大焉。针对创新项目,再也不能求全责备,一上马就希望“标本兼治”,一盈利就要求“把格局打开”,这样的要求恰恰显示了批评者自己没有格局。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靠培养、靠引导,更靠发展后的实力支撑。既然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资本的力量,就要先支持“小算盘”的驱动力,满足资本的天性,让他们把利润做厚,把企业做大。

当然,无论“蓝色循环”模式的作用、意义有多大,它仍然无法摆脱全球海洋治理行动“碎片化”这一饱受诟病的致命弱点,目前它只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起点,不是环保事业的拐点。我们既不能打压企业自身发展的底层逻辑,也不能拉高治理预期。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生态治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了真正“把格局打开”,我们要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保持历史耐心,以海一样的胸怀包容企业“小算盘”,继而因势利导:一边深化完善市场参与机制,继续在制度、金融、舆论等方面支持社会资本加持,加快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增强相关企业的“续航能力”;一边探索建立更健全的海洋污染治理体系,拓展国际合作,以联动和辐射效应吸引更多的“小算盘”参与,共谋“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环保事业,以共享“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

2023-12-29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0963.html 1 3 “小算盘”与大格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