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女王》:没有反派,就是善意

林 立 /文

作为新闻从业者,很难不被《新闻女王》这样的剧名吸引。忙里偷闲追到一半,也不知接下来还有没有时间看完,但已经有话想写。

不少网友评论,这部剧的主题其实是办公室斗争,而非新闻。

这显然偏颇了。

新闻事业是这部剧的舞台,新闻从业者是这部剧的角色群体。以文慧心为代表的一众新闻人,虽然进行了“你死我活”般的职场权斗,但他们之间的每一次冲突,导火线都是“新闻”。

他们对攻的战术,是深挖对方的新闻报道立场有没有致命缺陷,“为了利益还是为了真相”“是抢占流量还是秉承道德”之类的冲突,都在呈现新闻事业经常会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困境。

每一集开头都有一段卷首语,基本都是不同的名人关于新闻的解读,或是对人生诸多现象的评述。这些语录的选择彰显了这部剧想要呈现的内涵,有不少名言之精彩,都让我忍不住按了暂停,仔细记录。

当真理还在穿鞋时谎言已走遍半个世界。(马克·吐温)

报纸不应该有朋友。(普利策奖创办人 约瑟夫·普利策)

不能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的人,注定要重演历史的悲剧。(美国哲学家 乔治·桑塔耶拿)

矫情之所以可怕,原因是它平庸却偏要冒充独特,因而是不老实的平庸。(中国当代哲学学者 周国平)

诸如此类的名言,提升了《新闻女王》的格调,也拓展了剧集想要具备的深度。我认为《新闻女王》比那些完全偏离职场生态的影视剧要专业得多,同时它最好看的一点在于,发扬了TVB剧集历来的强项——塑造人物。

Man姐文慧心,不用说是C位了。围绕着她一众人物,方太、飞爷、佐治、张家妍、许诗情、徐晓薇、刘艳……主角有光环,配角不扁平。就像我以前对经典TVB剧集的观感一样,这些人物鲜活得让我怀疑都有原型。

冷静下来想想,其实很有趣。我们会感觉这些角色鲜活,是因为每一个职场人,身边都有这样的人。与其说TVB的编剧具备高超的原创能力,不如说他们观察能力、提炼能力惊人。例如剧中我记不得哪个角色说的一句台词:“在一家公司里面,有人负责干活,有人负责摸鱼,有人负责捣乱。”

这也是你的日常感受,变成台词你就觉得说得真好。

如果观众有兴趣,可以试着写一下自己的职场日常,角色都用真名,只要你观察、提炼的能力够强,你会发现你本人即是集TVB导演、编剧、演员为一体的牛人。

《新闻女王》中有一个转折点,一直坚持理想、远离权斗、业务能力极强、自视极高的张家妍突然选择参与办公室斗争,并且不择手段。看到此处,我本能地想到“黑化”一词。一旦观众想要对某个角色的行事风格、心理状态的转变用“黑化”去概括时,往往意味着戏剧冲突过于强烈,人物在为了剧情转折冲向高潮而刻意地出现剧烈改变。

以前我觉得某个角色“黑化”了,那我和TA的共情就结束了,没法再站在这个角色的角度和TA继续共鸣下去,我会变成看戏的看客。

可是张家妍的转变,我觉得非常合理。

如果她的转变仅仅是来自职场、婚姻的压力,我会说她“黑化”了。而击垮她的最后一点,是她作为心灵纾解场所的山坡观景台突然被纳入城市开发用地,她发疯地砸坏铁丝网,在这个小平台上痛哭。

这一场痛哭,我不知道会击中多少观众的泪点。总之我感觉过去这几年,我似乎一直有类似张家妍心爱的山坡小平台这样的心灵寄托,在这些寄托一次次被击碎时,我也像她那样崩溃过,但我没有像她那样哭到“大彻大悟”,转身就选择“用魔法打败魔法”,选择她从前绝对不走的路。

我没体验过,但我觉得这不是“黑化”,而是“淡出”。是一个高能力者想要继续有所作为,极为自然地转变。就好比乔丹不开发出后仰跳投技能,他没法在体能下降后继续称霸NBA;张三丰不研究透“太极拳”,武当派必定会随着他的老去而没落。

张家妍的徒弟刘艳不理解师父的改变,她认为这是对理想的背叛。刘艳当然没有错,但刘艳一旦继续奋斗下去,她有一天必定会理解张家妍、成为张家妍、超越张家妍。

目前我虽然没追完这部已经大结局的《新闻女王》,但凭经验,我感觉张家妍最后还是那个张家妍,而且变得更强、更独立、更智慧。如果说TVB剧集有什么“老毛病”,那就是它虽然把现实生活的残酷、真实提炼得让观众惊叹,但它最后总是会问观众一句:“呐,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

这样独属于我们审美习惯的剧集,我可以理性分析,但觉得没必要。飞爷、方太、佐治,某种程度上都曾经是“张家妍”,文慧心更不必说,她自始至终都非常明确自己是“淡出”而不是“黑化”。

《新闻女王》这部剧,我觉得没有角色真正地“黑化”了,这是莫大的善意。

2023-12-30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1046.html 1 3 《新闻女王》:没有反派,就是善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