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对联

王林坚

(光阴似面,日月如锅)

写对联已十几年了,回想十几年的写对联过程,感觉蛮有意思。

我对书法有兴趣,还是在小时候。三十多年前,我有个亲戚在上海青少年宫当书法老师,那年春节她回家,母亲带我请她指导毛笔字。叶老师目光如炯,看过我习作,摸摸我头说:“有天赋。”并推荐我临欧阳询《九成宫》。

“有天赋”这句话激发了我的书法兴趣。课余一有空,我就练字。我记得当时学校里只要有毛笔字比赛,我肯定第一名。小学四年级时,还有一次到区里展出。那时还兴写大字报,从小学到中学,学校里的大字报抄写,基本上我包了,尽管当时没有现在的学书条件,但书法的基础我已打下。

参加工作后,一忙,动力不足,毛笔不知扔哪儿了。

后来,年纪大了,到政协工作,区政协有个书法家蔡建人。记得那年春节前,他带着几个人到银行写春联,我也跟着去了。看他们写得不亦乐乎,手痒痒,壮着胆子也写了一副,想不到围观的群众“不错,不错”,竟马上把我写的春联拿走了。

实际上,我已多年没写毛笔字了,围观群众这么一说,自己反倒红了脸。从此,也促使我把毛笔字重新捡了回来。

那年年一过,我马上拜蔡建人为师,并与他相约,以后每年跟他一起写对联,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开始头几年,在公开场合写对联,因胆子小,先在家选好集字帖练着,并将红纸对折好,一笔一划地练,写后对照字帖,看看哪个字结构好或大小不够。在公开场合写的过程中,我还偷偷把春联集字帖拿出来模仿着写,只怕写得不好,围观群众会嘲笑。

几年下来,胆子也大了,字也进步了,对联集字帖也用不着了。特别是有一年,在路桥商业城,印象特别深。那年碰巧春节前集市,人特别多,群众人山人海,这边春联还没写好,那边已有群众拿红纸叫写了,根本没时间考虑写得好不好,信手写的春联群众都说“好”,这给了我很大鼓励,放开胆子,一天写了近百副春联。

要说对联,眼下条件跟以前不一样了,印刷的很多,也精美,但为什么有的群众就是喜欢有墨迹香的对联呢,特别是农村的群众,实际上这图的是新春气象。

农村的群众喜欢长一米八的大对联,因为农村房子高大,他们不在乎毛笔字要写得有多漂亮,认得即可,喜欢肥大饱满的字体,大多喜欢行书、楷书。有的书家写的篆书、草书的就没人要。最喜欢的内容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等。

十几年来,我参加了几百场的对联书写活动。有条件好的场地,也有条件不好的场地,有时候,村里几张桌子一拼,群众一围,就开写。由于有的桌子过于低矮,一天下来,腰几乎断掉。特别是冬天在场外,北风呼呼地刺骨,手冻得通红,中午顾不上吃饭是常事。但我乐此不疲。

每年坚持写对联,促使我平时坚持练好书法。用蔡老师话讲:“每年总要有所进步嘛!”在练习书法的同时,我平时也背背《唐诗三百首》等,往往练书法时,先临一页帖,然后默写一首诗,给自己一个似乎充足的理由:“既练字,又背诗。”几年下来,加入了省书法家协会,也背了百来首诗词,有时也尝试搞搞诗词创作,这也算写对联的收获吧。

前两年,由于疫情,我没法去现场写。春节到了,村里、社区干部电话早就打来了,他们说:“我们很喜欢你写的对联。现场来不了,在家里给我们写吧。”这些话,让我很欣慰。

艺术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没有高贵低贱之分,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去做。文化是什么?是一份敬重,贵在参与,参与多了,才会生成文化自觉,才谈得上传承发展。比如这写对联,抒情畅怀,群众又开开心心,岂不是最好的参与?

颇喜,当晚自饮三杯。

2024-03-24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197017.html 1 3 写对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