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颜敏丹 通讯员汪圳洲)“法官,员工工资已经全部付清了……”五一前夕,临海某服饰公司的负责人主动联系临海市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声音里透着轻松。
该公司是一家有着30多年历史的民营企业,曾经经营效益良好,聘用了上百名员工,有效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但近几年,公司经营出现困难,甚至出现发不出员工工资的情况。2023年初,该公司近20名员工联合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并在仲裁文书生效后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受理该案后,临海法院执行干警立即对服饰公司的财产进行调查,同时联系公司负责人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原来,前两年公司的海外订单急剧减少,导致资金出现问题,以致连员工的工资都难以支付。目前,公司已陆陆续续接到了一部分订单,出货交付、资金回流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公司名下虽然有一部分厂房可供执行,但是这些厂房都已经有大额抵押在银行,此外就只剩一些老旧的生产设备。
如果要强制执行,就只能变卖厂房与这些生产设备,但即便如此,也大概率难以偿付这些员工的全部工资,且这家企业也再难以维系。
在与案件申请人的交谈中,执行干警发现他们大多是十几年的老员工,对这家公司也有很深的感情,不想看到公司就这样倒闭,只是迫于无奈才申请强制执行。于是,执行干警积极促成双方达成了执行和解,一方面向员工讲清利弊,让他们再给公司宽限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对服饰公司的生产设备采用活封的方式,让公司抓紧生产,尽快支付工资。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经营,企业焕发生机,也就出现了开头的这一幕。
临海市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柔性执行促使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既保障了劳动者权益,让员工的劳动报酬有了着落,又纾困解难,保护涉执企业的“造血能力”,形成了“双赢”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