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家过端午

舒幼民 (长人师傅)

年年端午年年过,对于端午真的有许多印象与回忆。

小时候,端午就端午,不像现在多了一个“节”字。只知道家家户户都在忙碌,母亲们半夜就得起床,为家人们捣鼓出一桌端午菜和麦饼。

那年月,孩子们并不知道端午的由来,也根本不可能像今天一样有如此丰富的端午菜肴,连粽子和咸鸭蛋等今天端午的必备也没见过。儿时印象中,有一盆咸菜炒面、一盆薄如蝉翼的鸡蛋丝、茭白丝、蚕豆、小土豆,似乎就挺好了。

计划经济年代,肉是非常珍贵的,得凭票购买,称上半斤肉回家就很不错了。街坊邻里的母亲们很是有办法,一上午为了全家吃上端午绞尽了脑汁。虽清贫,但比平时好多了,尤其是孩子,高兴劲头十足。母亲们对孩子吝啬,但对街坊邻里却大方,自家没动筷子,却让孩子们给各家都送上一筒包好的麦饼,你来我往,很是融洽。这种气氛,现在不多见了。

等我上山下乡到了农村,慢慢懂得了农家的生活很是艰辛。有一年端午,我没有回家,那时也不兴有个什么节日就要往家里跑,什么“小长假、大长假”的,根本没有这个概念。生产队的小队长对我这个所谓的知青,很是关照,让我到他家吃端午。为了尽地主之谊,把家里好点的都拿来烧了菜,摆上桌也有七八样。土豆、包菜、鸡蛋、大白菜、洋葱、炒面、茭白,有些是自家自留地里种的。惊喜的是主人大方地把过年时腌下的几块肥肉也拿了出来,咸肉夹在麦饼里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当我把家中凭票买来的一打火柴(10盒)、半块肥皂交给队长妻子时,看着她满满的高兴,我也跟着开心,这些东西虽很微薄,但当年在农村是很难买到的。队长还少见地到队上的小店打来半斤白酒,当地称“土烧”,回家放上一点雄黄,让大家都喝上一口,说是驱蚊驱邪。

我们开心地吃着,隔壁的猪圈里传来了猪的嗷嗷声,那是农家一年的希望啊,到了年底,卖了猪,换了钱,全家的大事好事喜事都指望着它呢。这边吃端午,那边队长妻子把一大盆的猪食倒进了猪槽,猪也开心地吃起来了,看着满屋飞舞的苍蝇和蚊子,我们吃得高高兴兴,其乐融融。

这个端午,虽说不上丰盛,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却是一辈子的。农民的勤劳与淳朴不用修饰,是与生俱来的。虽说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大家的生活水准不相上下,但这次在农家过的端午却让我回味无穷。加上几年农村下乡的生活,真的是和农民朋友打成了一片,并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没有农民,我们就一无所有。所以,今天我们对“三农”的重视,再多也不为过啊。

端牢端稳端好中国饭碗,重中之重在农村、农业、农民。

2024-06-09 舒幼民 (长人师傅)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02835.html 1 3 在农家过端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