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君 /文
近日获赠张凌瑞兄新出版的《玉环小食》,迫不及待地细细品读。掩卷沉思,拙作小文。
张凌瑞写《玉环小食》,其实写的是乡愁。
玉环是个海岛移民城市,在作者笔下,50多篇文章写了40余种小食,玉环拥有特色小食的数量是可观的。小食的底蕴,就是一个地域的底蕴。玉环这座移民城市,南北距离不过几十公里,饮食习俗却差距很大。笔者刚来玉环时,曾有五年时间生活在漩门大坝边,按港北的习惯,节日多吃拭饼,笔者一个外地人,开始包的拭饼四面漏菜、满手滴油。吃了几次后,也能包得不散不爆、紧实有致。后来长期在城关生活,吃拭饼的机会少了,改吃“排场”。正如书中所言:饮食和而不同,它的真谛即包容与开放。
张凌瑞是乡土历史文化的研究者,善于在古籍文献的只言片语中寻找历史的可能或真相。写美食,也难免掉掉书袋。在《拭饼(麦饼),玉环人的最爱》一文中,就引用了《玉环坎门镇志》《闽南语考释》《周氏宗谱》《玉环楚门镇志》《临海水土异物志》《台州金石录》《说文解字》《太平御览》《燕都游览记》《台州外书》《梦粱录》等文献,目的就是告诉读者,拭饼是什么、以何种形式出现、经历过何种演变、为什么台州人端午节也吃食饼筒。作者将玉环小食放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探讨的是一个地域的血脉传承、文化赓续。
作者写玉环小食,是下了大功夫的。
首先是案头考据的功夫,在汗牛充栋的典籍、诗文中搜索出相应的词句,不同的文献中不同说法呼应对照或者去伪存真,绝非短期之功,要得益于长期的乡土文化研究。所引用的文献,包括《汜胜之书》《太平御览》《风土志》等农书、类书,《玉环厅志》《乐清县志》《玉环楚门镇志》等地方志书,《周氏宗谱》《小竹岗李氏宗谱》等民间族谱,还有谢灵运、戴复古、李士瞻、叶文玲等名士或乡贤的诗作文章。涉猎之广,考据之细,实属难得。目前,玉环有一批致力于乡土文化研究的民间达人,是玉环之幸!
其次是脚下功夫。楚门十字街、北大街、坎门海港、东沙渔村、芦浦汤圆街、鲜叠渔村、陈岙米面村,作者上山下海,寻味而往。与农家主妇、酒店大厨聊食材,观摩作坊业主现场制作,冬至看鲜叠风潺晾晒,春节前随年糕师傅走街串巷。如此系统全面地介绍玉环小吃,很是难得。
三是手上功夫。给远行的儿子烧一锅芥菜饭,抚慰离乡浪子的乡愁。从母亲手里学到熬冷圆的技艺,是妻儿的最爱,更是亲情的滋味。教妻子做豇豆糕,按照母亲的工序和“口诀”去做,一举成功。书中对每样小食的制作方法,基本都做了详细介绍,有利于特色小吃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笔下的味道,是祖母制作的碗糕的“暄、松、绵、软”,是母亲熬冷圆的独家秘方,是父亲杯中温温酽酽的散装老酒,是妻子“按图索骥”后一举成功的惊喜,是儿子吃了一碗又一碗的芥菜饭。其实,这又何尝不是每个玉环人记忆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