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和平 /文
椒江话中的红枣与简枣,指的是枣子的不同干制类型。红枣,作为通用语汇,一般指经过阳光晒干的枣子,其皮色深红,肉质甘甜,中医认为,红枣具有补中益气等功效。
简枣则是方言中的独特称谓,它指的是一种经过水煮、窑熏、阴凉等工艺处理,颜色呈紫黑色的枣子,普通话称“乌枣”或“黑枣”,也叫“熏枣”“焦枣”,它具有健脾养胃等功效。台州人对简枣情有独钟,老话讲:吃名声猪肉熓金针,要吃补简枣浸老酒。
简枣,在椒黄路三区以及临海、温岭、玉环等地叫法相同,也有称“乌枣”或“黑枣”的。椒江老城区方言一律叫简枣。
简枣,是本文临时使用的谐音字,民间有多种写法,如“甘枣”“橄枣”“干枣”等,其中也不乏对“裥枣”作为正字的推测。甘枣实则是红枣的别名,而“橄”字多与橄榄相关,与黑枣并无直接联系,因此这两种写法都属于记音。
而“裥”字,原指衣裙上打的褶子,方言有“百裥裙(百褶裙)”之说。也用作比喻,如人老了“面皮打裥”,手指因长时间泡在水中而“作裥”。虽然“裥”字形象地描绘了干制枣因失去水分而出现的表面褶皱,但这种褶皱并非黑枣独有,红枣同样也有。南宋范成大诗《良乡》写道:新寒冻指似排签,村酒虽酸未可嫌。紫烂山梨红皱枣(打裥的红枣),总输易栗十分甜。
至于干枣,它泛指所有经过干燥处理的枣子,跟鲜枣相对。干枣因加工方式不同,可按颜色分为红枣和黑枣两类。
在清代历史文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1764年)中,我们找到关于干枣与红枣的记载。文献记述了在陵寝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干鲜果品,如,“龙眼八分,荔枝八分五厘,红枣一分二厘,干枣一分八厘”(指每斤的计价)。
这里所记的“红枣”和“干枣”,究竟是什么枣?我们试着作一番分析。红枣一般指干制枣,比如用作中药的“大枣”,比如台州人生活中食用的红枣。《汉语大词典》认为,红枣是“鲜枣的干制品”,红枣的国家标准里说的也是“干制红枣”。既然红枣属于干枣,干枣包含红枣,那么,文献中红枣和干枣对举,不同标准的分类相互交叉,给我们在理解上带来了困难。
答案无外乎两种。一种,红枣独立成类,干枣仅指黑枣;另一种,红枣指鲜枣,干枣是干制枣。根据宋元之际《文献通考》记载,太常寺每年在夏至日都会举行常规祭祀,祭拜土地神,所用的一系列祭品中包括“干枣、湿枣、干桃、湿桃”。参照此说,上述“红枣”可能指鲜枣(湿枣)。
尽管如此,第一种可能性仍然让我们很感兴趣。可以推测,红枣这个名称,因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逐渐独立成类,于是,“干枣”这一更大类别的名称,在椒江等地的方言中,就有可能被借用来指代与红枣不同的黑枣,最终演变成为黑枣的专名。
这种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在天台、三门等地,人们将“红枣”称为“枣干”,“枣干”与“干枣”词义相同,无法形成明确的区分,因此,将红枣称为“枣干”的地方,通常不会再将黑枣称为“干枣(简枣)”的。
换个说法。台州方言里,红枣和黑枣有两种组合方式。称红枣的地方,将黑枣称作“干枣(简枣)”,如椒江;称红枣为“枣干”的地方,将黑枣称作“乌枣(或黑枣)”,比如天台。这两种不同的组合说明,用“干枣”指代“黑枣”存在着可能性。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推测“干枣”的读音。“干枣”一词被方言借用后,普遍读作“简枣”。椒江话,“干”跟“简”同音不同调。把平声的“干”改读为上声的“简”后,可以跟“干枣”的原始含义(干制枣)相区别。临海话,“干”与“简”调不同,读音也不完全一致,读作“简枣”,也许是受某种读音影响所致。
这里需要作个说明,“干”,在椒江话中有文白异读,白读跟“肩”同音,如“糕干”“饼干”“豆腐干”。文读跟“简”同音(声调不同),如“干脆”“干扰”,以及“干红”“干白”等。“干枣(黑枣)”的读音属后一种,是对通用语的模仿。
根据以上资料及分析推测,“简枣”中“简”的本字可能就是“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