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寒山古道的多种“打开方式”

九遮山

寒岩洞

猫鱼洞

秋冬时节适合来寒山徒步

台传媒记者元 萌/文 杨 辉/摄

距今1200余年前,在天台的寒石山里,住着一位特别的诗人,他杖藜行歌,醒时作诗,行于山水之间,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世人的唐诗之路。

这名诗人就是在天台隐居了70余年的寒山子。如今,无数人循着诗人的足迹,踏上天台的土地,重走寒山子当年走过的路。以寒岩村为中心,漫游寒山古道有多种“打开方式”,一条向东经十里铁甲龙、明岩、九遮山、明堂,一条向西经黄水、岩坦,直达大雷山,还有一条向北经方山、金满坑、雷马坑、寒山湖。

正是秋冬徒步的好时节,沿途有稻田金黄,层林渐染,也有寒岩夕照,清泉流响。一路漫游,且歌且行,已然忘却了前人“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的寂寥,寒山之行,更多的是拥抱自然的悠然自得。

巡山

寒山景区在天台县城西约30公里处,又称“寒石山”“寒岩”。明岩与寒岩相背而处,倚山临溪,峡谷深邃。山谷尽处,石柱岩异峰突起,四面凌空。自明岩至寒岩,峭壁如城嶂,绵亘十里,起伏逶迤,状若巨龙欲飞,被誉为“十里铁甲龙”。

步入景区,拾阶而上,游步道两侧巨石累累,蔚为壮观。这里的巨石,基本上都是成双成对,或遥遥相望,或紧紧相连。穿过这片和合石林,面前有两条游线可供选择,往寒岩洞方向的路线,步行约需三四十分钟,往另一方向走大环线,需要走上三个多小时。

景区里大大小小的洞穴甚多,有的洞穴,看似是一条石缝,但穿过石缝后,会发现别有洞天。近距离欣赏这些奇峰怪石,你会忍不住赞叹造物的神奇。

有“台山胜绝处”之称的龙须洞,洞口呈葫芦状,洞内如巨大的金钟,长年不竭的泉水从顶端“龙口”飘洒而下,细如筛粉,飘逸不定;途经栈道,不时抬头仰望,惟妙惟肖的玉兔洞、猫鱼洞、象狮洞,为巡山之行增添了几分野趣。

寒岩洞,是景区的最后一站。宋代书法家米芾曾在洞壁题写“潜真”两字,又名潜真洞,这里正是寒山子当年栖居之所。洞口有巨石,平坦光洁,名为宴坐石,寒山子与丰干、拾得曾在此地赋诗吟咏,伴清风与明月,留下了一段佳话。

寒岩洞往左近百米,有瀑布从高近百米的崖顶上飞流直落,珠飞玉舞,蔚为壮观。尤其夕阳西照之时,瀑布上方会出现彩虹飞绕的胜景,天台十大景之一“寒岩夕照”即由此而来。

在寒岩洞里,你会不由地幻想自己是个古人。空旷的岩洞里,如有洞箫乐声响起,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如果能在寒岩洞里听上一场音乐会,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寻迹

相比国清寺,隐于幽邃峡谷的寒山明岩寺,或许是更为清静的所在。

依岩建寺,三圣殿在洞中,可谓寺中有洞,洞中有殿。尽头的明岩洞,洞口石孤耸,岩头峰倒悬,曾是寒山子、拾得的隐居地,因此又名仙人洞,有石弄堂、寒山子坐禅处等旧迹。

由明岩洞口沿遮溪曲折南行,又到了一处桃花源式的胜境。从遮山口到东江村,每隔一段路就有山水的天然屏风遮挡去路,峰回路转,又开拓出一方天地,共有九次遮挡,故名九遮山。

九遮的山水,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龙吐舌、鲤化龙、狮挂壁、月初升、鹰舞翼、龙嬉滩、下山虎、龟蛇玩、龙背印,每一遮都移步换景,形态各异。

到了第五遮山弯,一座三孔石拱桥将视线引向山麓古庙,它们都因秦末楚汉相争时的范增得名,桥称“亚父桥”,庙称“范增庙”。庙左桥下有一块长方形石块,石壁上刻着“亚父石船”,传说中范增便是乘石船来九遮隐居。

人杰地灵的九遮,也是捡秋爱好者的“天堂”。

九遮村的路边,随处可见柿子坠满枝头,在这个季节,果实已经完全成熟,释放出甜蜜的信号。趁柿子落到地上之前,要尽早收获这份甜美馈赠。九遮秀谷旁,会有老人将自家采摘的新鲜柿子拿出来卖,卖不完的会晒成柿饼,延长柿子的赏味期限。

在村里,还有一棵活了将近1600年的古榧树。许多第一次来到九遮村的人,都会特地来看看这棵全台州最年长的树。

村里的族谱记载,北宋嘉祐年间,一位名叫何郭的刺史来到九遮山,爱上了这片河谷开阔的风水宝地,于是举家迁徙到此地,他便是何氏族人在九遮的始祖。当时,何郭就住在这棵已有几百年树龄的榧树脚下。

历经千年依旧遒劲挺拔、郁郁葱葱的榧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每年还在产出香榧果。树脚下的草丛里,偶尔会发现掉落的果实,捡起一颗洗净之后,似乎还能闻到树木的清香。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拥抱一棵树,感受树皮下古老生命的脉动;或许会被路边一株开花的莴苣吸引,“无用的知识”又增加了;也可以在这片丰饶的土地,捡拾关于童年丰收的记忆。

在这片美丽的山水,漫无目的地行走,或许才是最好的目的。

2024-11-15 1 1 台州日报 content_214950.html 1 3 漫游寒山古道的多种“打开方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