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三见 /文
台州府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湖是镶嵌在台州府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更是吾台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宋韵遗珍!
东湖肇端于宋,初为台州城内之船场、水军营。熙宁四年(1071),钱暄守台州,为避御州城之水患,下令开凿疏浚,移郭筑堤,拓而为湖,茂列花木,装点亭台,遂成一时之胜。东湖建成后,台州通判汪泌专门写了一首纪事诗,诗云:
临海城东湖,气象清且奇。无风绿色净,十顷澄琉璃。中有共乐堂,今其名者谁?人有答我问,太守下车时。访民所疾苦,民曰水最危。其水或暴至,城坏民流尸。公谋得上策,叠石完城基。外遗数百家,室屋鳞参差。水至无所障,适与漂溺期。又欲堤其东,苦乏土石资。开湖足取用,堤势横虹霓。湖光占空阔,物从鉴中窥。紫翠前后山,环列如屏帷。构堂就虚旷,与俗同游嬉。太守宴堂上,游人歌水湄。歌云从公来,除患补疮痍。况有此观壮,不乐何以为!有如登春台,人心举熙熙。从事能文者,作辞书之碑。庶其不朽功,上彻尧轩墀。
宋陈耆卿称其“水光山色,涵映虚旷,为春夏行乐之冠”。清俞樾客游东湖后记云“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东湖有志,始自清嘉庆年间。嘉庆六年(1801),蒙古人特通阿来台州任知府,素闻东湖之名,“亭榭花木之观,缭碧纾青,时见诸名流题咏”,只是初来乍到之时,“案牍旁午,无暇一问名胜迹”。两年后,特通阿因干旱祈雨往来湖上,但见亭阁圮坏,“欲谋复旧观而费无所出,惧其迹之遂湮也,思访采旧闻,传诸记载,以待后人”。故而选邀洪震煊、沈河斗、郭协寅共为纂述,至嘉庆九年(1804)告成,即以《东湖志》名之。
降至民国年间,邑人项士元先生复博稽穷搜,加以增辑,内容约增加了一倍,称《东湖新志》,大凡与东湖相关之文献已搜罗殆尽。
而今,吾友朱坚胜先生绍继前贤之志,无论寒暑春秋,尽历晴雨朝暮,新开思路,不辞艰辛;兼以访贤搜旧,多年积累,终于成此《东湖影像志》大著。与前人著作相比,一湖之胜,更觉直观;诸景之美,更是令人生爱。而与其他摄影作品集相较,则又凸显出诸多的人文内涵。本书的立足点是志“影像”,通过展示影像,辅以释文,一一勾勒出东湖石、依水山庄、东湖钱园、湖心亭、半勾亭、骆临海祠、樵云阁、石刻碑林、后湖等;而后又续以“四时之美”“百姓生活”“和谐生态”“诗词楹联”“东湖旧影”“赋赞东湖”等主题篇章,一湖胜概尽收其中,湖中情趣洋溢纸上。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有气象、有美感、有温度、有亲和力。读者触目可赏,思之可游。收而藏之,更是难能可贵之史料文献。
朱坚胜先生是医学专家,兼工摄影,每于工作之暇,辄专意于乡梓人文。其于千年府城情怀尤深,无时无刻不关注于心,践诸于行,昔有《走进紫阳街》之成功面世,今复为东湖作影像志。拜读之余,足令我辈专业文化工作者汗颜!诚如坚胜先生在后记中所云:“东湖之真,毋容置疑;东湖之美,难以言表……期待这些碎片般的文字和影像,有助于你勾勒出心目中的完美东湖,唤起你的一点怀念和记忆,并触发你的思考和行动。”旨哉斯言!读者诸君若能细细品味,便觉其中影像,熟悉者如故友晤谈,陌生者似高朋初临,其取景角度之选择、拍摄时序之追踪,镜中景致之动人、人物状态之和谐,定能忆念于胸、铭刻于怀。无论是一石一木、一花一草,还是亭台楼阁、水岸烟云,坚胜先生莫不苦心经营,独运匠心……
总之,《东湖影像志》的出版,一定会使我们的千年府城愈加焕发光彩,使我们的名城文化传播愈加有声有色,也使我们临海的宋韵文化名片愈加靓丽多姿……同时我也坚信,东湖会记住他,府城会记住他,临海会记住他,历史也会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