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习写作的时候,我爱编些类似于故事或小小说的文字。因为没人指点,就照葫芦画瓢,模仿人家的作品,认为是好的技巧,就“借”来用;比如,有些小说喜欢用人物对话来推进情节,你一言我一语,一句一行,看着挺高级,我也有样学样,尝试让自己作品中的人物尽量多说话。为了让对话更生动、更有味道,就像放味精一样,我习惯在“说”字前面加一些修饰,比如“冷冷地说”“厉声说”“没精打采地说”—在当时,我没有觉得有啥不妥,直到遇见“老枪”。
老枪是我在某文学群认识的文友,一个60多岁的胖老头,当过兵,做过编辑,后从教师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后,他专注于搞创作,据说已经出了五六本小说集。
那天我在群里贴了自己新写的一篇小文,并说了一堆的客套话,大意是拙作一篇、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之类的,尴尬的是,老半天都没人回复。
正沮丧呢,忽有人加我微信好友,原来是老枪——
我们之前只在群里闲聊过。他开门见山道:“兄弟,你的大作我拜读了。你的文笔还可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那个对话,有改进的余地。”
我赶紧道:“老师好,非常感谢!希望能不吝指点,我都是瞎写的,见笑见笑……”
“客套话就不用说了,我先提一点,仅供参考。”老枪继续道,“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塑造人物的关键手段之一。笔下的人物一开口,我们(包括读者)就知道你把人物写活了,还是写死了!”
我虽然一时间整不明白对话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但不明觉厉:“老师您继续!”
“打个比方,以你文章里的一句话为例——‘你竟然背着我藏了这么多钱?’她惊讶地说。你觉得它有问题吗?”
“没看出来。”我发了个红脸的表情,回答道。
“有问题!为甚?因为你把人物的感觉直接告诉了读者。当你的对话已经将一切都表达清楚了,再去跟读者描述人物的情感,就像影视剧中加了过多的旁白一样不尊重人。‘你竟然背着我藏了这么多钱’已经传达出了惊讶,没有必要再做解释。”老枪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你给对话加上多余的解释,会有看轻读者的嫌疑,读者会反感,觉得受到了冒犯,甚至于失去阅读的兴趣,结果可想而知。所以,写对话时,一定要抑制住解释的冲动。”
“明白了!我在写对话的时候,好像总是在担心什么,比如怕说不清楚,又怕话语不够有力等等,总想着加点什么。”我插嘴道。
“要么缺乏自信。就像平常说话一样,自信的人说话往往简洁明了有力,很少废话;而不自信的人,说话就容易吞吞吐吐的,各种解释,还特别在乎别人的感受。要么就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不愿意好好去琢磨对话该怎么写,或者该写些什么。请原谅我的实话实说。”
“我感谢还来不及呢,群里这么多人,只有你肯教我!”我马上回复道。
“想想看,每个人表达惊讶的方式(愤怒、释然、兴奋等)是否都有区别?请记住,人物作何反应,决定了他是谁。如果你告诉读者这个人物很惊讶,那读者能够了解到的全部内容就是她很惊讶。”过了一会儿,老枪总结道,“但如果你通过她的对话(或动作描写)来展现她的惊讶,读者就会更了解这个人物一些。还以之前那句话为例——‘你竟然背着我藏了这么多钱?’除了惊讶之外,我们甚至还能读出愤怒、疑惑、不甘等更多的情绪——它本身就很有力,任何的解释都显得多余。”
“一句话,如果对话能够自己站得住脚,用别的东西去支撑它,只会限制它,或让它显得软弱。”老枪最后道。
老枪的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
自那以后,我在写人物对话的时候,都会尽量地去避免做解释。就像老枪说的那样,如果对话已经说清楚了,就没必要解释;如果对话含混不清,解释也只会适得其反,别扭奇怪。再后来,我发现它和写作本身的一些经验和技巧也是相通的,譬如,尽量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及对话本身来塑造人物,因为个性化、差异化的人物形象都蕴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里,而非滔滔不绝的叙述和自以为是的解释里。
原来,写活人物的秘诀就是,让他动起来,说他该说的话,做他该做的事,除此以外,不需要解释。